Image

中国古代发展史: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带你看遍各朝盛世!

Image 2021-07-12

诗歌可以说是我们中华历史长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漫长的历史中,诗歌一直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

诗歌也一直在时间的洗礼下一步步成长,且在不同历史时间段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上古、先秦----诞生发源之地

诗歌该开始的时候只是歌谣。类似于口口相传、吟唱的地方谣。特点就是朗朗上口,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的记述,我们无法窥其面貌。

真正有记载的大概是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了。《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311首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便出自《诗经》。《诗经》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雅’是周朝时期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因为音色和时代的不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就很好理解,即歌颂之意,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颂’由于场景的区别有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里内容丰富,手法更是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大体上来说分为‘赋‘ ’比‘ ’兴’三种,自此之后这种修饰的奇妙,语言的叠韵,为后代诗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影响。

抛开别的不谈,只说《楚辞》的风格,与《诗经》作比较,它的情感更加的偏向于波涛汹涌的感情、美好的想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经》大多典雅平和,可到了《楚辞》中,感情则变得炽烈、激越、昂扬。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先河。

汉代---诗歌的过渡、前辈的继承

诗歌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汉代的诗歌从整体上来讲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继承。它既有《诗经》的四言体,也有仿照《楚辞》的‘楚’体。

这一因素导致了汉代诗歌没有很大的创新。虽是如此,但也存在优秀的作品,比如汉乐府。

汉乐府,从字面上来看与‘乐府’二字密不可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汉代时乐府的职责就是对地方民歌的收录和改编,乐府诗继承了《诗经》中与现实结合的特点和《楚辞》中情感热烈的特点。

就拿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来说吧,它描绘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写爱情悲剧的故事,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而得名,从剧情上看有婆婆对媳妇的不满、儿子对母亲的盲孝、爱人之间的坚贞不屈、分离自杀的跌宕.....这首诗歌以环境为烘托,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从《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汉乐府诗的特点:语言朴素自然、讽刺当下封建风气、韵律抑扬顿挫、自由表达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汉乐府诗呈现出了五言的大兴,这是在诗歌史上影响后世的大事,《古诗十九首》更是代表了当时五言的最高创作成就。

魏晋南北朝---诗歌“初露锋芒”

建安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广为人知的便是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他们七人的诗无一例外都充满了对前途的热烈,与前朝的“优柔寡断”的情感诗相比,他们的的诗更为的贴近现实,以澎湃的文笔写出了社会的动荡及自己的伟大抱负。除了建安七子,还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拿曹丕来说一说。

“七子”这一词就是始于曹丕写的《典论 论文》中:“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诗歌形式多样,由其擅长五言,七言。

《燕歌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主要从一位“思妇”的亲身经历来描绘东汉末年时的社会动荡,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细腻的表现出被迫分离男女的苦涩。

从这首诗上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细腻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建安时期文学的风格就是这样的朴实、巧妙。

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厉公曹芳的年号,习惯上说的正始文学是从正始开始到西晋时期。正始时期,诗歌的风格开始发生着惊人的改变。建安诗风在正始时期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哲学类型。

由于当时的时局较为动荡,文人们的思想从激昂改变成了从哲学的角度理性的看待,他们的诗中往往是富有哲理的色彩的。代表人物阮籍,阮籍的好友因作品而死,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只能写下《咏怀八十二首》来隐晦的表达愤懑。

这种以哲学的眼光来抗争的形式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晋时期,代表人物就是西晋的左思和东晋的陶渊明,谢灵运。左思可以说是对咏史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影响,西晋时期的特殊社会,使得文人墨客并不得势,这导致了西晋诗歌的低迷,但是左思独立人群,以咏史发出对文人的不平。

东晋时期是一波诗歌的复兴。陶渊明创田园诗,谢灵运创山水诗。田园诗中代表之一是《桃花源记》,这一诗派主要的思想是“隐匿”“田园”“怡然自得”。

这田园诗中我们可以常看到仕途与归隐之间的比较,体现的乃是一种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山水诗则是对山山水水的描绘,在山水中寻求真理,语言清新自然却不失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讲,山水诗一拟态的手法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来使山水呈现出符合现实的真理,这一手法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所以,山水诗的蓬勃发展,谢灵运当推首功。

我们现在通常不分开讲这两种诗,而是叫“山水田园诗”,因为两种诗都是以大自然的景物为依托,通过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除此之外,爱国之情成为了山水田园诗的一大主调,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爱国之情的激励下便游山水,以细腻的笔法写出华夏大地高昂的战歌。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得益最大的就是民歌。南朝的民歌,题意狭窄,几乎都是写男女爱情的,而且手法多用比兴,其代表作《西洲曲》,情调哀怨绵长,柔婉动人。相比于南朝,北朝民歌的题意就更为广泛了,风格也属于刚健,语言直白。其中为人熟知的《木兰辞》便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到了稍往后一点,山水题材成为了主要的题材,描写的也更加的细腻偏重于对仕途的抱负。但是,到了后期的南朝,奢靡之风大长,萧纲等的“宫体诗”更是“艳”到了极点。戏剧性的是他因为出塞,导致他后期的创作风格大变,竟有了爱国思痛之意。

结语:

以上的朝代可以说是诗歌长河中的前段部分。诗歌的高潮部分即将到来(隋唐,宋)。看完了上面的部分,我们心中有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诗歌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着不一样的色彩

例如上古先秦时期讲究朗朗上口,韵律丰富;到了汉代诗歌里叙述了某个故事,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魏晋南北朝则出现了诗歌第一次的“百家齐放”,有建安时期抒发抱负之志的,有正始文学里隐晦暗讽的,有两晋的“田园诗”“山水诗”,到了南北朝民歌也因诗歌而大放异彩.....诗歌是有独特魅力的独立生命体,诗人讲它讲出,后人将它回味,这便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历代诗歌选》

《典论 论文》

《中学语文杂志》

《当代学生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