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2021-07-12

赋得1古原2草送别

唐 白居易3

离离4原上草,一岁一枯荣5。

野火6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7侵8古道9,晴翠10接11荒城12。

又送王孙13去,萋萋14满别情。

【注释】

1 赋得:古时作诗往往在指定的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做法被应用在科举中,题有“赋得”二字,即表明此诗是拟题创作。

2 古原:古老的原野。

3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谷(今属山西),生于河南新郑。早年家境贫困,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几经浮沉,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方面,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并主张文学要贴近现实。其诗作通俗自然,深入浅出,形象鲜明,真切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离离:多而茂盛的样子。

5 枯荣:枯萎和茂盛。

6 野火:山野中自燃的火。

7 远芳:远处蔓延的草;芳,花草。

8 侵:侵入,覆盖。

9 古道:古时留下的道路,或历史很长的道路。

10 晴翠:草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碧绿色。

11 接:贴近。

12 荒城:荒凉的古城。

13 王孙:旧时对人的尊称。

14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指茂盛浓密的草。

相传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试前去拜访当时的著作郎顾况,希望顾况能够把自己引荐给其他名士。最初顾况对白居易不太在意,甚至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京城不比别处,米价很高,住在这里很不容易的。”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没有点真本事就不要瞎折腾了。但是看过白居易的诗作后,顾况对白居易的印象大改,特别是看到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更是连连称赞,说:“有这样的才华,在京城定居也很容易吧!”

故事难辨真假,不过古人对这首诗的推崇,从这个小故事中就可以探知一二。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被规定好题目的,整首诗需要紧紧围绕诗题去写。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会感到,整首诗被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草,后四句写送别。

写草的部分,诗人抓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去下笔:古老荒原上的草稠密茂盛,每年都枯萎和旺盛一次。山野中的火不能将它们烧尽,春天的风一吹,就又生长起来。

草是一年生植物,每一年都要经历一次从生到死的过程。特别是深秋时节,枯草随风四处飘荡,格外凄凉。但诗人的眼光却与别人不同,诗人看到的是野草从死到生的过程。寒冬过后,春草萌芽,从无到有,所以是“一岁一枯荣”。

因为讲的是从“枯”到“荣”的过程,因此第三、四句才有意义:野草在经历了寒冬,经历了野火之后,从灰烬中发出新芽,野草的顽强与倔强已经不需要再多花笔墨去描绘。

前四句写草,是为后四句写离别做铺垫。颈联两句接着前两联的内容继续写:远处的芳草已经侵入覆盖了古时的道路,晴空下碧绿的草色已经紧贴着荒凉的古城。正是因为是万物复苏的春季,荒野上的新草才会格外明显,仿佛是一抹春色侵入荒凉的原野之上,为这“古道”、“古城”增添了不少生气。

颈联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到了尾联就转入正题:在这美好的春日,我却又远送尊贵的朋友离去,茂盛浓密的绿草全都是别离之情。这两句化用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中的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是旧时对人的尊称,《招隐士》中则是指居住在深山中的隐士。淮南小山的意思是说,隐士久居深山,人们都非常思念他,看到茂盛的青草就想到了许久没有归来的人。白居易在这里却没有固守前人的用法,而是换了种说法:在这分别的时刻,茂盛浓密的绿草全都是别离之情。古原上蔓延的野草,正代表着诗人心中无限的愁绪,怎么也消不去。

正是最后一句,将诗歌的两个部分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读到最后一句我们才明白,前四句诗人如此费尽心思去刻画野草的品格,原来其本意却是借野草来描写自己内心的愁绪。通过野草,将难以细说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真的是别出心裁。古人将这首诗看作白居易的成名之作,不无道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