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北京山里藏着的曲艺“活化石”

2021-07-13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是北京市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

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来传入民间。之后又被艺人们带到京南、天津、河北安次(廊坊)一带。其中,传到安次的五音大鼓在京津一带发生变异一分为二,其中一支经河北省安次、兴隆传入北京密云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保存至今。现已流传100余年。

五音大鼓的音乐曲调有: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可以表现喜怒哀乐四种情绪。它演唱特点是,一人持鼓板演唱,另配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四种乐器伴奏,合而成为“五音”。无论主唱者唱法如何变化,四种乐器的伴奏都能随机应变,默契配合。同时,它因在流传过程中,将北京密云本地的方音作为本体标志加以运用,曲种形态鲜明,有浓郁的密云地方特色。

图片来源:北京市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

五音大鼓的书目、曲目内容丰富,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其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词曲用字用韵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文学性很浓。书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五音大鼓的长篇书包括《五女兴唐传》《丝绒记》《回龙传》《杨家将》等。

蔡家洼五音大鼓说唱鼓书和演唱鼓曲同时存在于一个曲种之中,形式十分独特。是现存鼓书类曲艺表演形式中比较特殊和珍贵的一种,它对于研究华北乃至东北地区曲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演变关系;对研究清代宫廷与民间艺术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的伴奏乐器之一的瓦琴,为鼓书或鼓曲类曲艺形式所仅见。

蔡家洼五音大鼓于2006年11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5月24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