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上市 塞林格海量遗稿启动整理

Image 2021-07-16

1951年7月16日,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70年来,这部作品全球畅销已突破7000万册。

新版书装帧

今天,2021年7月16日,这部传奇著作问世70周年的日子,塞林格作品在中国的独家版权方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麦田里的守望者》70周年纪念版,除对已故翻译家孙仲旭译本进行细节校订之外,还对装帧做了全新设计。

新版设计尊重作者遗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版2007年出版以来,译文不断修订,精益求精。这次新版甫一亮相,封面便引发了一波讨论热潮。红黄双色指向作品核心意象:麦田和红帽。红底黄字、极简风格,是作者塞林格1964年亲定的设计方案。原版《麦田》封面沿用红底黄字的设计近三十年,此次中文版在尊重作者遗愿、表达跨时空致敬之意的同时,适度丰富表现形式,设计师抽象运用梵·高《麦田里的播种者》手稿构图,用无数黄点表现麦田,营造出经典而又新颖的视觉印象。

外文原版(作者钦定的设计方案)与中文纪念版比对图

《麦田里的守望者》借少年霍尔顿之口,坦诚倾诉了青春期隐秘的心思,勾勒出一个人在成长中与世界和解的经过,写的正是一个孤独的大孩子跌跌撞撞,终于找到归路的故事。

作家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高度无需赘言,经过七十年的岁月洗礼,作家塞林格已成为跨越年龄、族群和时代的文学偶像。公开对塞林格表达赞赏和钦佩的作家能列出一个长名单:海明威、福克纳、贝克特、纳博科夫、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村上春树、角田光代、北岛、苏童、王小波、王朔、马原、郑渊洁……

老年塞林格在邮局门口被记者偷拍

海明威当年这么评价塞林格:“老天,他可真是才华横溢!”

北岛有诗说:“我愿客死他乡,与世无争,只求做麦田里的守望者……”

郑渊洁曾说:“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是诺奖评委会的遗憾。”

塞林格的故事

塞林格出身于纽约犹太商人家庭,尽管家境优渥,但种族出身使他在成长中遭遇了不少挫折。他很早就立志终生写作,二战前他已开始构思本书主人公霍尔顿的故事,随后带着手稿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和赫特根森林血战,也曾身在解放纳粹集中营第一线。他曾在信中说:“我在这里看到的太骇人听闻了,以至于无法诉诸文字。”后来他深陷战争创伤应激障碍(PTSD),但拒绝提前退伍,甚至延期服役。不寻常的经历,注定了塞林格作品的复杂性。战后,塞林格借助东方哲学的力量疗愈精神创伤,集中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期,他结识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深受影响。

塞林格中士

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阅读,从15岁到50岁的读者都在被它感动着,但真正彻底读懂的人未必很多。整部作品乍看语言简单、结构松散,其实隐藏着精巧缜密的叙事逻辑和复杂隐喻。塞林格深信艺术创作是精神性的活动,他的作品一部比一部像“说禅”。每当有人追问其作品含义,他都只有一句:“没什么可说的,都在书里。”塞林格研究专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说麦田一书并非作家个人怀旧,也不是青少年的烦恼诉说,“它是一次灵魂净化的事件”,也许道出了部分真相。

7月16日的纪念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塞林格书信中,他曾对友人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塞林格的儿子也谈到:“父亲就像霍尔顿……我仿佛能看到父亲裂变成无数个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麦田》主人公霍尔顿确是作者分身,那个曾“当兵四年,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小说家哥哥D.B.显然也是。有研究者称,D.B.是Death & Birth的缩写。死亡与新生,是《麦田》隐藏的关键词之一。

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塞林格在战中写作

这一论断的根据,就是塞林格特地跟出版商指定的小说首版上市日:1951年7月16日。它与小说中唯一的具体日期1946年7月18日、霍尔顿弟弟艾里病亡仅隔一天。参考塞林格在写作中常把现实事件的日期推后一到两天的习惯手法,可知7月16日,是作者格外在意的日子。难道是谁的忌日吗?

新版书内页

其实,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在作品问世六年前1945年7月16日。塞林格在小说开篇还用原子弹发明者奥本海默(Oppenheimer)的谐音,命名伪善的殡仪馆老板奥森伯格(Ossenburger)。原子弹意味着战争和大规模的死,选择在这一天出版,塞林格或许意在纪念战中的逝者。

塞林格海量遗稿启动整理

构思《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尚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写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则已是一个劫后余生的中年人。他试图用文字魔法,让时光停驻、倒流,让死者复活,从而让残缺的心灵获得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塞林格传记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中演员饰演的塞林格面对上市就爆火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结尾,霍尔顿选择继续去上学,不再追求“轰轰烈烈地死去”,而是“谦卑地活下去”。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回归了人生赛场,学着与悬崖下并不纯洁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的世俗社会和解。但塞林格本人似乎并没有回归,小说出版后他便隐居在僻野,生前坚持写作如修行,但拒绝发表一个字,称“只为自己而写”。他的心像一艘逆流的小舟,在世俗和精神的界线上摇摆着倒退,向着纯粹的天真驶去。

塞林格对子女十分宽容 身后是他隐居农舍的矮篱笆

据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塞林格的独子马特·塞林格称,父亲的海量遗稿已经启动整理,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读者公开。希望中国热爱塞林格和他作品的读者,能够早日一窥这位传奇文学隐士多年来锁在保险箱中的文字和思想,一探塞林格文学世界的奥妙,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