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寻根早期共产党人留苏往事,《红场上的红流》唱响理想与信仰

2021-07-16

一百年前,一批心怀理想的青年共产党人远赴苏联留学,将十月革命的斗争经验带回中国,给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百年之后,这段历史被搬上了舞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留苏往事”《红场上的红流》于7月15日晚在浦东大剧院上演。

剧照

该剧以当代青年寻根上海红色印记为引线,通过与一百年前的青年一代隔空对话,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共青团员,自上海出发,带着理想和信仰,前往“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国后结合中国实际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故事。

1921年3月,上海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俞秀松前往苏联,参加青年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以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的身份联系留学事宜。在他的协调下,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一批青年党员、团员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成为中国革命中坚力量。

《红场上的红流》讲述的就是这段往事。

编剧吴斐儿用一个虚构人物“阿根”串联起这段历史。有俄罗斯和中国血统的女孩波琳娜来上海寻根,遇到上海男孩李向宏。李向宏想创作一部反映早期共产党人留苏往事的剧,需要一位懂俄语的翻译,两人因此走到一起。从老渔阳里的《新青年》编辑部到新渔阳里的共青团中央旧址,二人寻访上海早期的红色地标,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波琳娜的太爷爷“阿根”曾是一名报童,他在渔阳里的“共产主义小道”和陈独秀有过一段对话,受其影响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后来还去往苏联留学。阿根的视角下,早期留苏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生活点点滴滴,鲜活呈现。

剧中,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两条线并行,百年前后的两代青年人,追寻着同一个目标,理想的火花碰撞燃烧,揭开了那段充满理想主义的历史面纱。

剧照

“这部剧的关键词是‘青春’‘求知’‘追寻’,我希望大家能被迎面扑来的青春气息感染。”吴斐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演出活动非常多,《红场上的红流》面向年轻人,希望突出“年轻”这一特色,“100年前那些革命先辈,和现在的年轻人岁数相同,他们心怀理想,也充满活力。”

吴斐儿在创作中,让相隔百年的两代年轻人产生对话,“和过去的人对话,在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共一大召开的“初心之地”,上海受到了很多关注。但很少有作品反映早期共产党人前往苏联的这段历史。

“我们在今年的这么多红色演出作品里,选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这段历史。”吴斐儿说,希望借助这部作品,让年轻人了解这段往事。

编导团队通过大量文字、实物、照片、影像等史料的收集与研读,巧妙融入中俄传统歌舞、图片与视频、表演与表达等艺术手段,力求以更为现代和多元的方式,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带来真实而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也为挖掘世界各地的红色足迹、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和思想火炬,提供优质的党史学习素材。

制作团队编导吴斐儿、姜涛已将一系列原创红色沉浸式演出带进重大红色场馆。该团队先后原创制作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大型情景朗诵剧《破晓之光——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红色印记”大型诵读演出《巾帼的黎明》、龙华烈士陵园沉浸式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渔阳薪火》等,用红色足迹呈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信仰的力量。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支持。活动执行过程中得到俄中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并作为俄中友协今年的重要的工作计划之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