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康大楼,上海还有这么多别具一格的建筑值得探访|达人说
“这一带快要拆了,抓紧时间去看看”“张园重新开放了,什么时候走一个”“我小时候在南无锡路长大,小弄堂深处有人家,故事颇多”……在娄承浩所在的老建筑爱好者微信群,这样的对话司空见惯。每次娄承浩带队的老建筑寻访团开始报名,名额常常被秒杀,错过的人只能等下次。
刚过完77岁生日的娄承浩曾就职于现代设计集团档案室,从事了整整50年的档案工作。博闻强识的他,年轻时就被称作“活地图”:只要是现代设计院设计过的项目,大到一幢房子,小到一座变电站,他都能很快调出最初的设计图,避免设计师“重复劳动”。
退休后,娄承浩将精力更多地转向老建筑,带着一群老建筑爱好者走街串巷,探寻建筑背后的故事,乐此不疲。
娄承浩(左三)带队探访上海的建筑,他们身后是上海网红地标建筑“天安千树”。
28天建成锦江小礼堂的往事
娄承浩最近带队的一次老建筑寻访活动,是去参观锦江饭店小礼堂。“这里是中美联合公报发布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召开的地方,‘七一’前后去这里参观更有纪念意义。”
想到了就去做,娄承浩提前着手与酒店方联系。和一般人不同,他的准备非常充分。原来,在上海滩名气颇响的锦江小礼堂,正是当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兼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委员、总建筑师陈植一手设计的,娄承浩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当年赶工出来的锦江小礼堂设计图纸
1959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共八届七中全会,此次会议对安保和保密的要求很高,而当时上海没有几个能举办大型会议的场所,最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在上海的锦江饭店举行。为了开会,需要新建一座小礼堂。同年2月,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专程来上海锦江饭店察看地形,决定在饭店北楼与中楼之间盖小礼堂,并点名陈植负责设计。
小礼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工程规模虽不大,但工期很紧,同年4月初就要使用;规格也很高,中央主要领导及各地一把手都会参会。陈植虽经历过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上海鲁迅墓地和纪念馆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践,但这次的任务却让他激动得夜不能寐。
为此,他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吃住几乎都在工地,与建筑师、工人们并肩奋战。结果,只花了短短28天,他们就奇迹般地建成了当时一流的会堂建筑。周恩来在会前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时,对锦江小礼堂的完工赞不绝口:“不错嘛,这样短的时间能盖起来,布置得很好。”
锦江小礼堂历史照片
与酒店联系时,娄承浩讲述了这段历史,他还事先收集了一些当年锦江小礼堂的设计图纸、建筑外观等照片。酒店方看到这些详尽的资料也喜出望外,双方很快谈成合作。最终,娄承浩先后带着3批老建筑爱好者来到锦江饭店,为他们讲述锦江小礼堂和锦江饭店北楼的故事,参与者们还可以在这里吃上一杯咖啡,或者享受一顿优惠的自助晚餐。
不同于一般旅游团的走马观花,在参观具体的建筑之前,娄承浩都会精心整理出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历史故事,让参与者们提前参阅,再带他们实地走访加深印象。这次锦江饭店的参观也是如此,行程开始前,他整理了《承载历史风云的锦江饭店》《28天建成锦江小礼堂》《峻岭公寓往事》三篇文章,先发到群里供参与者了解更多背景知识。
改建后的锦江小礼堂
作为阅读建筑的发起人,娄承浩很善于抓住时机。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段刚过,上海的酒店、宾馆几乎还没什么生意,他就趁着这个机会去谈合作,既能满足老建筑爱好者的参观、体验需求,也为酒店带去了人气和收入。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带着好几批老建筑爱好者先后走进了马勒别墅、和平饭店,为他们讲述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所有这些活动,参与者们都只需为自己的消费买单,并且享受的都是公益“团购价”,几乎每次活动名额都被秒杀一空。参与活动的人群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些人从小在弄堂洋房里长大,也有年轻的新上海人希望借此更多地了解上海。
马勒别墅内景 李宝花 摄
上海不只有武康大楼可看
因为对上海新旧建筑足够了解,娄承浩组织的建筑寻访活动范围很广,走得也更深入,他和老建筑爱好者们的足迹遍及上海。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武康大楼前打卡,其实上海与之类似的三角形大楼有好几幢。比如常熟路淮海路口的淮海大楼,其气势就不输于武康大楼。”娄承浩说。在他眼里,原名“帝国公寓”的淮海大楼矗立在十字路口,整座大体量的建筑呈三面展开,如同鲲鹏展翅,十分大气。
淮海大楼
为此,他曾先后四次带着不同的人去看淮海大楼。与武康大楼相比,晚20年左右建造的淮海大楼内有网球场、停车场,非常先进。更令人赞叹的是,这幢大楼由中国建筑设计师黄元吉设计,这证明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中,中国设计师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上海的历史建筑中,包括武康大楼在内的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一批建筑名气很响。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还是当时与邬达克齐名的法国建筑设计师赉安所在的赉安洋行,都曾在当时的上海留下许多别具一格的历史建筑。
宛如船舰的永业大楼
赉安洋行早期的作品风格多变,涉及巴洛克风格、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等,建筑外观精美、细节华丽、“洋味十足”。比如,20世纪20年代所建造的高安路77号,就是一处相当古典的法式花园洋房。红瓦屋顶、木质门窗,乳白色的外墙带有红砖装饰,讲究对称、风格庄重;又如,位于茂名南路上的法国球场总会,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阳台设有立柱,细节处的雕刻装饰又是新艺术运动风格……
“除了武康大楼,上海还有很多可以深入阅读的建筑,天地很大!”娄承浩带着团友们走访赉安在建国西路、高安路留下的老房子,也带着人们去寻访苏州河沿岸的历史建筑、黄浦江沿线的工业遗迹,不断扩大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视野和关注度。
参观涌泉坊
在他眼里,无论是弄堂洋房,还是工业遗迹、市政建筑,乃至陆家嘴林立的高楼,都是上海值得阅读的建筑,留存着这座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记忆。
历史建筑“红花还需绿叶扶”
常年走街串巷,有时也根据网友的反馈去实地走访一些即将拆迁的街区,娄承浩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建筑素材,也不断在一些场合为上海的历史建筑“勘误”。
在他看来,不少人对建筑可阅读还停留在逛外观打卡、扫二维码读资料的阶段,很少深入建筑内部了解其中的故事。另外,少数历史建筑相关的基础资料不够准确,也有待进一步修正。
江苏路原海关宿舍
比如,现在上海武康路393号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故居,但娄承浩将黄兴故居的历史照片、建筑细部和建筑年代等进行对照后,认为从武康路393号进入后的更里面的一幢楼,才是真正的黄兴故居。
再如南阳路上的贝轩大公馆,铭牌上标注着这里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家。但娄承浩考据了档案资料后发现,贝轩大公馆其实是贝聿铭堂叔贝润生的家,这幢房子后来由贝润生的儿子继承,并不属于贝聿铭。事实上,贝聿铭家真正的老宅在龙门路,早年已被拆除。
至于流传已久的马勒别墅是一位爱女心切的父亲,为给女儿圆梦而造出了她梦中的城堡的说法,娄承浩说这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故事。其实,马勒别墅是由原开平洋行的别墅改造而来,与小女孩的梦境无关。
娄承浩(左二)在讲解中
“建筑可阅读,首先要把正确的知识告诉大家。”娄承浩说,为此他尽可能地在各种场合纠正人们有关历史建筑的错误认知。
令娄承浩和老房子爱好者们颇感欣慰的一点,是现在上海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单体的建筑本身,也开始注意留存历史建筑周围的环境,令历史建筑的内涵更加丰富。“红花还需绿叶扶。优秀的历史建筑应该有周边环境的衬托,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展馆。如果能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能尽量让居民住在里面,这些建筑将是更加鲜活的城市历史断面。”娄承浩说,这些由中外设计师设计的形形色色的建筑落地在上海,正说明了上海这座城市近悦远来的巨大吸引力。
荣宗敬住宅
康定东路张爱玲出生地
苏州河边的上海邮政大厦
泗泾古镇
被平移过的瑞华樟园
平移后修复的逸庐石库门
上海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