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陕西话剧创作井喷现象观察:极具现实主义风格和陕西特色

Image 2021-07-19

近年来,陕西话剧艺术创作出现了井喷现象:话剧《白鹿原》全国巡演400余场,票房名列中国大话剧票房前十;话剧《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巡演200余场;话剧《麻醉师》一举夺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柳青》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长安第二碗》入围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话剧《红箭红箭》、《共产党宣言》于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全国巡演,收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而新的剧目还在继续创作——陕西省人艺根据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主角》即将于2021年首演。陕西在2011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所创作的一批精品话剧,在全国话剧界和演出市场上,都赢得了高度褒扬,再次激活了沉寂多时的关于中国原创大话剧的兴奋点。一时间,陕西话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话剧《平凡的世界》剧照秦毅

以《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柳青》等为象征的陕西话剧现象之路,并不是在一个短时期内突然形成的。陕甘宁边区时代的话剧,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上世纪70-80年代末,陕西陆续创作了话剧《西安事变》(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一等奖)、《女人的一生》(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桑树坪纪事》(扮演彩芳的刘远获第六届梅花奖)、《白居易在长安》(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古城墙》、《安家小院》、《毛泽东的故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一时期的陕西话剧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和黄土地生成的独有的泥土气息,表现了陕西话剧艺术在反映时代生活方面的探索和发展。

话剧《白鹿原》剧照 秦毅 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2004年至2011年,陕西又集中推出了具有影响力的话剧《作文课》、《又一个黎明》(又名《明天》,获得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田汉戏剧文学奖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郭双印连他乡党》(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2011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三部剧目,既是对上一阶段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继承,更是在戏剧本体创作上的大胆创新。它们一扫当时充斥于话剧舞台上的虚假、陈腐之风气,勇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体现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作文课》用突破常规条框的舞台手段和剧本,探讨了当前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又一个黎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新老英雄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变化与碰撞,鼓励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反思我们的人生,更向世人阐释了何谓真正的“英雄”。方言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以村支书郭双印和他的乡党们为摆脱自然贫困而进行的艰苦奋争为主题,整体艺术风格悲壮、豪放,引起全国专家、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被誉为话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并在中国话剧界引发了关于“艺术低于生活”创作观点的热烈讨论,时至今日,同类型话剧演出还未有公认能够超越该剧的作品。

话剧《共产党宣言》 秦毅 摄

梳理陕西话剧,可以看出有三个显著的风格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陕西地处中国西部龙首,历史波澜中上演过一幕幕兴衰更替、荣辱叠加的沧桑悲喜之剧。在历史文化的潜移默化中,陕西舞台剧的创作情结总是牢牢系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崇尚现实主义、崇尚具有史诗意义的英雄主义。陕西话剧继承和发扬了源自延安时期话剧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注重对生活的开掘、对人性的深度描写,体现出庄严的使命感、厚重的文化感、题材的史诗性,作品充溢着一种鼓动人心的崇高的精神力量。同时,鲜明的时代精神,充盈的现实内涵,又使得朴实无华的作品能够激起不同年龄观众心灵的波澜。二是具有真实、朴素、自然、亲切的舞台风貌和厚重深沉的美感。表现内容决定了表现手法,形象塑造的素朴化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灵共鸣,与之相适应的特色舞台造型也带给人以厚重深沉的美感。同时,又充分发挥了舞台的假定性,在具有幻觉和空灵的舞台形式里探求生命的价值。三是具有鲜明的陕西地方特色。这些剧目在艺术创造上保持了话剧的写实手法和前沿创作思潮,同时借鉴了如秦腔、曲艺、地方音乐、剪纸等陕西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话剧《长安第二碗》剧照秦毅

分析陕西话剧现象的成因,一是得益于一批优秀编剧的潜心创作。剧本是话剧艺术的核心,优秀的话剧编剧不仅需要对生活有自己深刻、独到的思考,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积淀和优质的艺术审美品味。无论是陕西本土编剧如阿莹(陕北秧歌据《米脂婆姨绥德汉》、话剧《红箭红箭》编剧),王真(《作文课》《郭双印连他乡党》编剧),霍秉全(话剧《又一个黎明》《阿斗》、小品《张三其人》、电影《刮痧》编剧),还是近十年来与陕西话剧院团持续深入合作的全国著名编剧唐栋(陕西籍)、孟冰,无不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才能创作出真正在精神层面打动了观众,为观众所认可的优秀作品。二是得益于陕西坚实的文学基础。作为中国“文学重镇”的陕西,柳青、陈忠实、路遥、陈彦等众多陕西作家的文学经典,为陕西戏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戏剧在更高层次获得创作空间。由陕西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通过文学作品内在精神的挖掘,实现原创精神的时代映照。三是得益于优秀的创作团队。成功改编的另一保障就是汇集了全国的优势资源,近十年来陕西省获奖这批剧目,均是聚集了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和著名舞美设计等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反复推敲完善,对舞美效果精雕细琢,对服装、音乐精益求精,才能够打造出艺术精品。四是得益于敏锐的选题能力与剧目制作人制度。省人艺、西安话剧院的院团负责人,具有较强的政治嗅觉和敏锐的市场观念。同时,两个单位的创作,充分发挥制作人在演出运营中的关键作用,适应“以演出为中心”的总体需求,优化全院资源配置,使得演出能够走向专业化、市场化。五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扶持。陕西话剧近十年的创作繁盛,离不开陕西筹办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对全省各艺术单位大量的创作经费投入,推出了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白鹿原》(省人艺版、校园版)《心中的红蜡烛》《秦岭深处》(现名《红箭红箭》)《明天》《麻醉师》《梁生宝买种记》。其中话剧《白鹿原》(省人艺版)为原陕西省文化厅全资出品,指定白鹿原改编题材,投资1000万元。2018年至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资助790万元用于《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柳青》《长安第二碗》《路遥》《主角》的创作。

责编:贾亭沂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