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第三届“墨缘杯”北京市青少年书法比赛颁奖

2021-07-19

今天上午,由北京晚报主办、北京书法家协会支持、新闻大厦艺术馆承办的第三届“墨缘杯”北京市青少年书法比赛获奖作品颁奖仪式暨展览在新闻大厦艺术馆举行。200余位各界嘉宾和青少年获奖者代表参加了上午的活动。

获奖青少报与活动主办方合影。 摄影 姜宝君

早晨9时许,新闻大厦艺术馆内已经热闹非凡。书法爱好者们来了,他们在获奖作品前驻足欣赏:“很多作品都写得非常好,这么小的孩子,笔力能有这么劲健,真厉害!”

获奖的中小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也来了。在“百年盛世 笔墨风华”的展板旁,在古雅的琴声中,展厅内除了有作品的展出,也正循环播放着同学们创作时的视频。许多家长和同学们围在视频前驻足欣赏,认真观摩着“小书法家”们的笔法和身形。

来自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初一学生赖以茹一头长发,一身静气。今年她的作品获得了中学组铜奖,作品是两首她很喜欢的古诗《客中作》和《从军行》,“我学习书法已经六年了,三届‘墨缘杯’都参加了,前两次都是优秀奖。学习书法有很苦的时候,一站就是6到8个小时,但我确实还是喜欢这件事,能感受到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所表达。我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书法能帮助我更好地去理解诗人的感情。”

与赖以茹不同,获得了小学组优秀奖的吴浟然一看就是个活泼的女孩儿:“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滑板和健美操,书法排第二!”吴浟然的妈妈在一旁笑着对记者说:“她喜欢运动,但也喜欢书法。有时候我忙于科研,书法倒是能让她安安静静地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吴浟然的妈妈还提醒,今天女儿特意穿了一身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衣服:“她的爸爸是今年东京奥运国家队的队医,今天在‘墨缘杯’得了奖,我们拍照发给了她爸爸,是送给已经‘出征’了的爸爸最好的礼物。”

吴浟然在自己作品前。摄影 姜宝君

10时,开幕式正式开始,现场气氛热烈有序。北京晚报《墨缘》周刊的主编郭晋丽表示,9年前,《墨缘》周刊创刊,当时,大书法家沈鹏先生特意为《墨缘》挥毫寄语编辑和读者:“书为心画,书法的轨迹折射人的心灵活动。北京晚报办专刊,担负着普及书法与提高大众审美情操的使命。让现代生活多多融入高尚文化,发扬真善美!”沈先生的话至今仍在鼓舞着她,“9年来,北京晚报《墨缘》周刊办刊、举办青少年书法比赛,就是在按照这个思路往前走。今天来现场的朋友们都是晚报《墨缘》的‘有缘之人’。”

今年7月,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比赛主办方、北京晚报总编辑张冬萍表示,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是对党最好的祝福,也昭示着北京晚报在普及书法和提高大众审美情操的征途上,始终不忘初心,和广大青少年朋友一道,以书法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的形式向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致以崇高的敬意。

北京晚报总编辑张冬萍给获奖选手颁奖。 摄影 姜宝君

本次比赛的评委、北京书协原副主席杨广馨在致辞中说,“墨缘杯”三届他都参加了,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都很清楚,这一届墨缘杯的水平明显高于往届,尤其在传承经典方面,同学们的路子走得很正,“书法传承必须从经典入手,从名碑、名帖入手。‘墨缘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承传统艺术上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本次大赛小学组、中学组分别评出金奖2名、银奖5名、铜奖10名、优秀奖20名,共计74人获奖。其中年龄最小的获奖者只有7岁,年龄最大的17岁。

获得小学组金奖的李让在自己作品前。 摄影 姜宝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获得了小学组金奖的李让创作了一幅隶书对联,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两年前,自己第一次参加“墨缘杯”,获得了银奖,至今依然记得评委鼓励自己的话,“这两年,学习再紧张,我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四岁时开始学习书法,李让没有上过任何辅导机构,老师是中文、书法专业出身的爸爸——可谓“家学渊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爸爸才让我临帖,同时带我到处访碑问帖、观看书展……我写《张迁碑》的时候,专门去岱庙碑林看了原碑;去日本看过《祭侄文稿》后,喜欢上了颜真卿……中国文字和书法博大精深,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李让的父亲李先生对记者说,自己也没有特意地去教儿子,主要就是带他看原帖真迹,“得首先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其次则是“多读书”:“技法方面的提高容易,但是习书更需要深厚的底蕴。”

今天,中国教育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李红根也来到颁奖及展览现场,他表示:“北京晚报主办的‘墨缘杯’书法比赛,为热爱书法艺术的青少年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同时也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事!”

据悉,本次展览将在新闻大厦艺术馆持续展出至7月31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