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考古学 陈介祺

2021-07-19

Chen Jieqi

陈介祺(1813~1884)

清代金石学家。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所藏有“曾伯簠”一器,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斋为号。晚年别署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弃官归里,终生未再出仕。陈氏治金石之学,深受阮元影响,与徐同柏、刘喜海、吴式芬、吴云、李佐贤、潘祖荫、吴大澂等交往颇多。他广为收集,精于鉴别,注重铭刻文字,是清代金石学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同时,又擅长墨拓技术,有较多的精拓本传世。邓实、褚德彝辑印的《簠斋吉金录》,收录陈氏所藏商周秦汉铜器,以及钱范、造像等,共计 380 余器。所藏铜器以毛公鼎最为著名,其次则有邢人、虢叔旅、兮仲等十余钟,因而又以“十钟山房”为其室名。藏品中数量最多的是玺印,其《十钟山房印举》一书著录的达万件以上。他还注意收集齐鲁陶文和封泥,有开创之功。陈氏的著作多为未竟之稿,刊行的有:《簠斋金石文考释》一卷、《簠斋尺牍》十二册、《东武刘氏款识》一卷、《簠斋藏古目》三册、《传古别录》一卷等,又有与吴式芬合著《封泥考略》十卷。其未刊部分遗稿,已由其后裔捐献国家,现藏文化部文物局。

(陈公柔)

扩展1: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金石家,潍城区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请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天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赤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并编成《箐斋印集》。他在京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目睹清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黑暗,1854年(咸丰四年)借母丧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

回潍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并不惜巨资到处购求文物,足迹踏遍齐鲁各地。他鉴精藏富,治学严谨,多有创见,因而受到当时考古金石学家的钦佩和推崇,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他收藏的文物青铜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最为珍贵。此古器内壁铭文多达497字,俨然一篇《尚书》典诰文字,极为罕见。所作毛公鼎考释,对于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何价值。他在治学过程中,还能打破封建级观念,与民间手工艺人姚学乾、胥伦等人交往,尽力奖掖后学,培养工艺人才,促进了家乡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2016年潍城区成功举办首届陈介祺艺术节。

2018 年 9 月 2 日 至 8 日在十笏园文化街区成功举办第二届陈介祺艺术节。本次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千百年 " 金石之都 " 品牌,推动新时代 " 文化名市 " 建设这个主题,突出金石,突出学术,突出精品,突出捐赠。

(潍坊市潍城人民政府)

扩展2:

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

邓华 编

文物出版社2005年

内容简介

陈介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收藏家和金石学家。鲁迅先生指出:“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先生则认为陈介祺是“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过去收藏界有“南潘北陈”之说,但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却认为:“此老精鉴,当时潘王二吴诸公,皆出其下。”“心细如发,眼明如炬”更何况陈公的收藏鉴赏研究著作,多达三四十种,远远超过了潘祖荫等著名学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收藏鉴赏曾经离开了人们的生活,金石学也曾淡出过学者们的研究。时隔将近两代人之久,人们几乎淡忘了清末这位如雷贯耳的大学者。因此编者认为,有责任唤起人们对这位大收藏鉴赏家的追忆,发扬光大陈公的文史研究成果。

由于陈介祺的一些藏品和著作,早在民国初期已陆续传到国外,所以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经久不衰,史学界、考古界、金石学界、书法界、收藏界、古文字学界无不尊为翘楚。

陈介祺从京城辞官归里,回到原籍潍县(今潍坊市),他借桑梓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将后半生全部精力倾注在金石收藏鉴赏中,以集古、鉴古、传古为己任。居一隅而知天下,为研究整理和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

邓华,山东省潍坊市人,作家、摄影家和收藏家。曾在国营企业、市直机关工作;也曾下海经商办企业。历尽沧桑,对文学和史学的志趣不变。主要著作有:诗集《明日黄花》,文体《史海贝踪》,摄影集《诗情画意》、《潍城郭氏家族史研究》、《潍城张氏世家简史》、《潍县丁氏世家简史》等书。

目录

清代大收藏鉴赏家陈介祺

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谈陈介祺

陈介祺纪事

陈介祺藏品轶事

人类文明起源于文字

《簠斋论陶》序

一位超前的古文字史探索者

万印楼

万印楼藏印始末

国宝重器毛公鼎

毛公鼎旧事

毛公鼎传流民间九十五年

陈介祺的书法艺术

陈介祺与传拓工艺

晚清传拓技艺的开拓者——记陈介祺与潍城的传拓艺术

王懿荣与陈介祺

陈介祺的义子曹鸿勋

簠斋公自撰手书楹联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陈大观家族世系简表

潍城《清代科甲出身名录》中的陈氏家族成员

潍城陈氏世家简史

陈介祺世家的重要历史人物

陈介祺家有关传说及文物补遗

图版

后记

扩展3:

新见陈介祺旧藏衰鼎跋

王泽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原载 《南方文物》 2017年第4期

衰鼎有铭文6字:“衰作父癸宝鼎”,《殷周金文集成》未收此器,《金文总集》和《商周金文集成》收录。

据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衰鼎的铭文拓本或摹本见于如下多种旧著录:1886年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13.11(摹本),1895 年吴式芬《捃古录金文》一之三·40(摹本),1896 年吴大澂《愙斋集古录》6.10,吴大澂《愙斋集古录释文賸稿》32,1899 年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3.16(摹本),1902 年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1.15,1917年罗振玉《殷文存》6 前,1918 年邓实 《簠斋吉金录》1 鼎 10,1935 年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2.39.4,1937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3.2.7。此外,罗福颐校补《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和福开森《历代著录吉金目》也收录此器。

过去只有衰鼎的铭文见于著录,而无器影资料,影响了对这件器物的正确认识和利用。如关于其所属时代的认识,《愙斋集古录释文賸稿》“疑即赵衰所作器”,显然无据;罗振玉将此器收入《殷文存》,最主要的依据是铭文中有日名;《从古堂款识学》指为周初,谓“周初兼用殷礼”,《捃古录金文》从之。

新近出版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整理公布了陈氏旧藏青铜器全形拓173件,同时配有器铭拓片。其中就有衰鼎(图一),相关的形制纹饰信息为研究提供了条件。

图一 陈介祺旧藏衰鼎铭文拓片及全形拓

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山东潍坊陈介祺(号簠斋)在传统金石学上的重要贡献,可参看有关的评介,这里不赘言。在陈介祺所藏器物的著录中,衰鼎见于《簠斋藏古目》,为簠斋藏古目二下的圆鼎类第9 。《簠斋藏器目》和《簠斋藏器目第二本》也收录此器 ,《簠斋吉金录》的编纂参考了这两种器目。

十分凑巧的是,在今年7月中旬,笔者去杭州市观察在一个拍卖会上预展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兮甲盘时,发现衰鼎也在陈列,算是此行的一个小的意外收获 。衰鼎器影及铭文照片和拓片见《西泠印社二〇一七春季拍卖会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专拍暨中国青铜器专场》图录,编号873(图二)。又承西泠印社的张炎先生惠助,得允仔细观察,并拍照(图三)。下面结合相关材料对衰鼎的时代和铭文稍加讨论。

图二 西泠印社图录所著录衰鼎铭文及器影照片

图三 衰鼎铭文及器影照片

西泠印社图录则将衰鼎与上海博物馆藏 “十五年趞曹鼎”对比,断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在整理相关材料时,结合器形、纹饰和铭文,定此器为西周早期 。笔者支持西周早期的看法,对此稍加补充讨论。

图四

衰鼎的形制纹饰,前引西泠印社图录已有细致描述。衰鼎的形制特征是,立耳;口沿平折;垂腹,腹部的最大径近于腹底;柱足;通高约21厘米。其纹饰朴素,通体素面,只在颈腹间有一道凸弦纹。属于朱凤瀚先生《中国青铜器综论》所分的Ac型V式,立耳垂腹盆鼎 ;王世民等先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划分的IV型3式 。形制相近的,略举几件有明确出土信息的,如1976年陕西扶风县云塘村76FYM13:13 鼎 、1976 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 M113:IA001弦纹鼎(残) 、有1973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西北M5所出的□庚兹鼎 、天马曲村西周墓M6080:13 作宝鼎 、天马曲村西周墓 M6080:15 作宝鼎 、天马曲村西周墓 M6130:1光鼎 、天马曲村西周墓M6242:3 申鼎 、天马曲村西周墓 M6243:5 作宝鼎 、1967年山东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M1所出斿鼎 。此外,传世重要有铭青铜器中,鼎(集成 02749 号) 也是同样的形制纹饰。上述器物的图像,请参看图四。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3也出有一件形制纹饰相近的鼎(M113:52)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M113的年代,已经进入穆王世 。由于这件鼎只有线图发表,暂时不能做更多的分析。

综合衰鼎的形制、纹饰,笔者考虑,应归于《中国青铜器综论》所分的西周第二期,大体相当于西周康王晚期至昭王世 ;属于《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西周早期后段 。就字体而言,“父”字有较为明显的波磔,与西周早期的耒作父己簋(集成03328号)接近;“癸”字的四个短划平直,写法上保持了晚商到西周早期的形态;“宝”所从的“宀”陡直,也是早期写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器属于西周早期后段。

衰鼎铭文“衰作父癸宝鼎”,仅6字。关于作器者,原字形为“”。《殷文存》未释,《三代吉金文存释文》未释 。或释“冉”或“冄”,如《金文诂林》 、《金文编》 、《商周金文集成释稿》 。或释“衰”,如《从古堂款识学》,《捃古录金文》从之。又,《愙斋集古录》和《愙斋集古录释文賸稿》同。《缀遗斋遗器考释》认为是古文“衰”之省。《奇觚室吉金文述》在“衰”与“冄”两说之间未择断。李家浩先生进一步补充论证此字为“衰”,并认为庚壶铭文(集成09733号)中的“衰子”即《左传》中与齐灵公、齐庄公同时的崔抒 。《新金文编》收此字在“衰”字头下,谓“不从衣。 ”谢明文先生近年根据新的庚壶照片,不同意李家浩先生的考释,改释为“(拜)”字,但他没有结合铭文上下文作进一步的讨论 。由于庚壶铭文铸于壶身外壁,多有残损,而著录的照片不甚清晰,有待目验原器者提供更多信息。本文暂从李家浩先生的考释意见,读此字为“衰”。附带提及,史昔衰盉有“”字,或释作“衰” ;仲父鼎(集成02734号)有“”字,或释为“”。

注释:

a严一萍编:《金文总集》,艺文印书馆,1983年;b邱德修编:《商周金文集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第44页,中华书局,1981年。

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10册),第429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11册),第163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12册),第229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按,似应为下册第8页,排序57,参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12册),第477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据1930年涵芬楼影印本影印。

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14册),第65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首先,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能够促进一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主要支撑点。以拥有相似文化底蕴的文化大国韩国为例,1998年韩政府出台“文化立国”战略,随后又紧跟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韩国影视文化行业迸发活力。时至今日,韩国影视剧出口值屡获新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真正做到了“文化强国”、“文化立国”。其次,国家文化企业实力强大离不开有力的文化监管。如今很多文化企业存在偷税漏税、抄袭、恶意竞争等问题,影视文化行业需要政府对法律的完善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只有保证文化氛围的文明和谐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罗振玉:《殷文存》,仓圣明智大学,1917 年。

邓实编:《簠斋吉金录》,风雨楼影印,1918年。

刘体智编:《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刘氏小校经阁影印本,1935年。

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

参看周法高主编:《三代吉金文存著录表》,第105页,学生书局,1980年。

参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 12册),第477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据1930年涵芬楼影印本影印。

参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 10册),第429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参刘庆柱等主编:《金文文献集成》(第 11册),第163页,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陈介祺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文物出版社,2017年,编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陈介祺陈介祺吉金全形拓精选集》,第34—35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

a.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 6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b.裘锡圭:《金石收藏家的斋名与其藏品》,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第3卷),第482—48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c.李学勤:《读〈陈簠斋彝器全形拓精选〉小记》,《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11日第7版。

(清)陈介祺藏,陈文会辑:《簠斋藏古目》,广仓学宭,1920年。

陈介祺编:《簠斋藏器目》,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陈介祺编:《簠斋藏器目第二本》,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又据雅昌艺术品拍卖网,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37692297/,此件器物曾出现在株式会社东京中央拍卖的2013年9月拍卖会上,编号为2297。

衰鼎铭文是由李学勤先生帮助从《三代吉金文存》中检出。

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9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王世民等著:《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第29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a.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第 1430—1431 页,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b.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2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a.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第 1504—1505 页,巴蜀书社,2005年;b.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2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a.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第 1306—1308 页,巴蜀书社,2005年;b.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2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吴镇烽编著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 01018号,第 01019号,第 01403号,第 01235号,第 01020号,第 01809号,第 14772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12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第8期,图一八:1。

李学勤:《论韦攴甗铭及周昭王南征》,收入朱凤瀚、赵伯雄编 《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参看朱凤瀚著:《中国青铜器综论》,第 1268、1270—12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王世民等著:《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第251—252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参看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329—331页、第2137—2144页、第994—997页,作家出版社,2011年。

罗福颐著:《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第3卷,第2页,问学社,1983年。

参看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第九卷), 第 368—370页,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667页,中华书局,1985年。

邱德修著:《商周金文集成释稿》,第124页,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

李家浩:《庚壶铭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19辑),1992年。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144页,作家出版社,2011年。

谢明文:《试说金文中的“”字》,《中国文字》新 37期,第143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