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州百件非遗新作品“记录我们的新时代”

2021-07-20

日前,以“记录我们的新时代”为主题的广州非遗新作品展、非遗党建研学首场活动先后在广州塔举行。活动展示了广州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各界2000年创作的100件非遗新作品,讴歌党和人民、讴歌新时代,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非遗新作集中展现非遗保护新成果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展”近日在广州塔一楼环形展廊展出,非遗的传统韵味与城市地标的现代感、时尚感交相辉映。

本次展览展出了100件非遗新作品,是向非遗传承人和社会人士征集而来,均为2020年以来创作完成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在立意、形态、题材上进行突破,集中展现新时代下广州非遗的新成果,体现广州非遗在理念、技法、艺术等方面的新进展,也表达了创作者们同心砥砺新时代、继往开来新征程的美好祝愿。

展区一隅的广州榄雕

本次展览分为“致敬英雄”“致敬城市”“致敬传统”“致敬未来”四个展区。其中,“致敬英雄”展区突出了红色文化品牌。如苏昕等人创作的通草画《中共三大之春园故事》以“平面作画+半立体浮雕”的形式,再现了中共三大成功召开的历史时刻;周汉军的榄雕《红船》以嘉兴南湖红船为创作原型,在广州榄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演绎;玉雕摆件《英雄广州》巧妙借用了原石的火把状形态,雕出了广州起义旧址、红旗、木棉花、和平鸽等,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英雄广州》的创作者余其泽是一名刚刚退休的老党员,他说:“《英雄广州》的创作让我在这个特殊的人生节点,心灵重新得到一次洗礼。”

“致敬城市”展区着力于打响海丝文化品牌。其中,罗敏欣的广式红木宫灯《大湾和弦谱华章》以新时代风貌为背景,谱出大湾区最美篇章;曾帆的广彩连环画《广彩的前世今生》描绘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商口岸的背景下,广彩的发展历程;梁晓曼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首饰以耳环、项链、头箍为载体,运用广绣传统针法,以浅黄色的丝线表现海浪波纹,寓意丝路之繁荣。

“致敬传统”展区重点呈现了岭南文化。杨虾的“福寿双全 平安报喜”中堂系列家具是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定制作品,采用纯手工雕花,雕刻葡萄、寿桃、喜鹊和宝瓶等传统纹饰,具有浓郁的广式家具特色。“80后”工匠张伟潮创作的传统龙舟模型表现了广作新生代匠人对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张伟潮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所做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多的是一种担当与责任,将岭南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使命。”

“福寿双全 平安报喜”中堂系列家具

“食在广州”是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将广府美食文化转化为精美小饰物的《广府吃货》,设计灵感源自广州人喝早茶的生活习惯,将虾饺、叉烧包等广式点心造型的装饰小巧可爱,配套传统小竹笼包装,令珍珠设计平添几分脉脉温情,全家围坐喝早茶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致敬未来”展区侧重于创新文化展示。翟惠玲、周承杰的广彩文创作品“婚庆系列”以喜庆婚嫁为题材,围绕“非遗国潮”的创作理念,提取“囍”元素进行重构排版,将当代性注入传统非遗,适应当代年轻人对于婚嫁新潮流的追求;广绣、玉雕跨界文创《食谱之远方的诗团扇》由广绣和广州玉雕的新生代传承人高嘉敏、吴颖露联手创作,该作品以玉为扇柄,在扇面刺绣,以历史悠久的粤菜文化为题材,取诗经故事,展现岭南特色;广州美术学院学子们带来的广绣、广彩文创作品将传统技艺进行设计转化,体现出“非遗进校园”的丰硕成果和创新亮点。

本次展览的展陈方式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展柜陈列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实景场景,让观众可以在沉浸式、体验式的空间中获得直观感受,或亲手操作各种项目,深入理解非遗的魅力。现场播放了多个主题视频,由传承人和创作者讲述新作品创作的细节。

“党建+非遗”非遗研学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7月17日,“记录我们的新时代”系列非遗党建研学首场活动在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上演:有人跟着广州玉雕传承人学习红棉主题玉雕制作,有人在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龙头雕刻,有人静听岭南古琴《阳关三叠》琴景剧演绎,有人近观麒麟舞表演《麒麟庆盛世》……一系列生动鲜活且别出心裁的活动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参与。

“记录我们的新时代”系列非遗党建研学线路共10条,既有面向单位、团体的主题党建活动,也有面向市民的个人研学体验。参与研学的非遗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等多个类别,研学学员既可观摩精湛技艺,又可即时互动体验,还能欣赏传统表演。

“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展”展览现场

有别于以往,本次研学活动着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非遗传承之中,发动传承人设计研发与党建相融合的非遗新作品,如红棉主题玉雕和通草画作品演示及互动体验、建党100周年主题广绣团扇绣制体验、广彩党建主题纹样画盘体验、“初心”字样古琴刻章演示、《我的祖国》古琴曲目演奏等。主办方强化研学现场的展示、展演和互动体验环节,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更具传播力、感染力。

研学活动还将红色故事融合到非遗的展示和传播中,如通过讲述革命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故事,引申出“为革命烈士补做传统嫁衣”钉金绣针法演示活动;讲述嘉兴南湖红船与广州水上人家小艇的故事,引申出咸水歌《红船精神代代传》演唱。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首次采用“党建+非遗”模式开展非遗研学活动,通过深入挖掘阐释非遗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新技术记录非遗新时代

2020年10月,以公开向社会征集100个非遗新作品为标志,“记录我们的新时代——广州非遗新作品宣传展示活动”正式启动。在两个多月的作品征集期内,广州非遗传承人群和社会各界人士共提交参展作品255个。经过非遗、设计、传媒等领域专家团队从文化性、艺术性的认真评选,最终有100个优秀作品被选出。

今年3月至6月,主办方和各支持单位围绕作品创作过程形式多样的记录也同期展开,借助全媒体渠道和手段,对新作品创作过程的记录全面铺开,生动展现100个非遗新作品创作的台前幕后。

直播是当下增长最快、影响最大的传播手段之一,也是基于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全新业态,对年轻群体的“粘性”更强。今年3月以来,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广州联通共同打造“5G,直击达非遗微现场”。这是联通5G技术与广州非遗的第一次深度携手,让大家看到了5G在新的应用场景中的优异表现,也看到了非遗在嫁接新技术方面展现出来的丰富可能,吸引了近百万人观看。

为引导传承人群自主记录新时代,活动期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与抖音、微信视频号、广州塔自媒体官方合作,设立了自媒体记录专区,在短视频平台发起“#非遗记录新时代”的话题,自4月中旬以来,引领全国非遗传承人群发布短视频,其中视频号话题曝光量破300万,抖音播放量超过144万,兴起非遗记录新时代的热潮。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吴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