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康震对《石壕吏》的解读引争议,知名教授怒批:在侮辱谁的智商?

2021-07-21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尽管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但若想法偏离了社会现实太远,就会引发争议。近日,康震教授就因对杜甫《石壕吏》的解读而引发网友的争议,他也因此陷入了舆论漩涡当中。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石壕吏》内容

大家都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作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其中三史三别更是影响深远。也正因为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才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也被人称为“诗史”。而《石壕吏》一诗,则是他于乾元二年春,离开洛阳,赶赴华州任上所作。

石壕吏插图

杜甫在前往华州赴任时,曾夜宿石壕村。在晚上,他目睹了石壕吏强势征兵的过程。一家三子,全部被抓去参加邺城之战,有两人已经战死。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征兵的石壕吏还要将这个家庭唯一的男人抓走,尽管这个男人是已经上了年纪的老翁。

插图

没办法,老妇只好让丈夫翻墙逃走,自己出门应付。由于家中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离不开母亲,所以老妇只好代替儿媳妇,主动向征兵的石壕吏申请去军队做饭。此情此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康震的解读

然而,康震对此却另有一番解读。在一段5分钟的内部讲座视频中,康震谈到:

“石壕吏是谁?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他是郭子仪的军队委派到地方部门的武装干部,到村里来完成这次紧急的征兵任务。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三个儿子战死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康震

当康震演讲的视频流传到网上后,瞬间引起广大网友的讨论,其中知名教授丁启阵更是对康震进行痛批。丁启阵提到,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批判杜甫只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去同情普通百姓,所以石壕吏抓壮丁时,他并没有站在老妇人的立场上。甚至有为石壕吏掩饰恶行的可能。因为石壕吏如果不对老妇的儿媳妇做些什么,老妇是不可能主动提出去军队做饭的。

杜甫

郭沫若只是在质疑杜甫身为唐朝官员,对老妇的同情到底有多少?而康震的解读,则彻底否认了杜甫是在同情老妇人一家的遭遇。他认为在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老妇人挺身而出的做法,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

石壕吏插图

丁启阵认为,康震之所以会错误地解读这首诗,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常识。”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所以写这首诗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反映当时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表达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老妇人明明是被逼从军,却将它解读为爱国精神的体现,不知是在侮辱谁的智商?

插图

网友观点

而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康震观点的不满,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员挺身而出并没有错。但将封建王朝的残酷剥削,说成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岂非是颠倒黑白?康震教授混淆了“人民史观”和“封建帝王史观”的概念。石壕吏并不是国家公务员,他们只是封建王朝剥削底层百姓的爪牙,而国家公务员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

安史之乱

如果按照他的观点,那《卖炭翁》和《捕蛇者说》中的酷吏又“何错之有”?毕竟他们也是为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此外,引发这场灾祸的根源是什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奢侈享受,以及杨国忠等人在朝野的胡作非为。让劳苦大众为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错误买单,合适么?康震教授对于《石壕吏》的解读,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