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生活再苦也精彩”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与子路对话的门卫,虽没有留下名字,但不是普通的保安,而是如孟尝君“窃符救赵”里的侯赢一样的高士。他也可能学富五车,有很高的理想,但多次碰壁后“知其不可而隐之”,做了门卫却又并不甘心。他对孔子既理解又不理解,眼见孔子比自己碰壁更多仍不减当初的热情,心里自然是酸溜溜的,言辞自然是不友善的。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句讥讽却成了后世对孔子一生的概括。
年少时,我也和这个门卫一样,对孔子的一生不以为然,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希望自己能不在没有结果的事上浪费时间。
经历的事多了,失败的次数多了,思考得多了,才发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风雨过后自会有彩虹”。
人生来会“为”。婴幼儿时,我们为了“为”而为,每天并不问“为”的结果,自己不问,大人也不问,我们很快乐,大人也很高兴。长大后,我们的每一个“为”,都要有意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能实现目标,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效果,“大人”很快乐,我们也快乐;反之,“大人”很着急,我们也很难过,甚至自责。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再“为”就有可能不敢为或不愿为,就会有“知其不可”的感觉,甚至如那个门卫一样“隐之”。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出世行为方式。山不问结果,高耸入天;河不问结果,奔流到海。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但他的理想信念又高于天,在55岁这个“知天命”过了一半的年纪毅然周游列国,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负的使命,历史需要他去“行义尽道”;他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不可能在列国中有结果,而对他自己而言行动本身就是结果,所以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我们面对挫折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既是给自己找借口,也是在给自己安慰。其实,我们面对的现实,很难比《史记·孔子世家》中郑人对他的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狗”更悲惨。孔子听到子贡的如实相告后,欣然笑曰:“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其志仍不改,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要“不忘初心”“践行初心”。我们生逢其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每个人都修好了赛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执着地向前奔跑,生活再苦,风雨过后自会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