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周艺术人物|回望曾重塑1980年代芝加哥的那位建筑师

Image 2021-07-26

美籍德裔建筑师赫尔穆特·扬,曾凭借建筑设计重塑了1980年代的芝加哥,他的经典风格是后现代派的钢铁和玻璃结构。今年5月,81岁的扬因意外离世。近日,芝加哥为他举办回顾展“赫尔穆特·扬:人生+建筑”。

在上海,老画家汪观清回顾了绘牛六十载,用画作读取“蓼花深处信牛行”的阅历。擅长水彩画的陈培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画作。此外,德国艺术家威利·希伯和美国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也分别举办个展。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芝加哥 | 已故建筑师赫尔穆特·扬

回顾展“人生+建筑”揭幕,他曾重塑1980年代芝加哥

赫尔穆特·扬(1940-2021)

7月23日起,芝加哥建筑师赫尔穆特·扬(Helmut Jahn,1940-2021)的回顾展“赫尔穆特·扬:人生+建筑”在芝加哥建筑中心揭幕。

赫尔穆特·扬因其后现代派的钢铁和玻璃结构而闻名,展览回顾其将现代主义网格系统拆解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探索历程。

展览展出一系列后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尺度模型,包括预计被当地政府抛售的芝加哥汤普森中心。芝加哥建筑中心还和芝加哥建筑协会共同举办了“汤普森中心设计竞赛”,邀请建筑师畅想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未来。回顾展同时包含由建筑师家人及工作室借展的部分私人及职业物品。

芝加哥汤普森中心外景

芝加哥汤普森中心内景

赫尔穆特·扬和芝加哥可谓彼此成就。赫尔穆特·扬大胆杰出的设计重塑了1980年代的芝加哥。扬天马行空的设计和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赋予芝加哥宝贵的活力,让这座城市从世纪中的现代主义氛围中阔步向前。

密歇根城公共图书馆,赫尔穆特·扬作品。

1940年,赫尔穆特·扬生于德国纽伦堡,自慕尼黑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1966年前往芝加哥,求学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仅一年后,当时还未毕业的扬就加入了CF Murphy Associates建筑事务所。事务所在1981年更名为墨菲/扬建筑事务所(Murphy/Jahn),2012年更名为JAHN。事务所项目遍及全球,包括柏林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和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客运大航站楼。赫尔穆特·扬还是美国第一代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以及“芝加哥七君子”之一。

赫尔穆特·扬于今年五月在一场自行车车祸中离世,享年81岁。骑着自行车的扬被两辆汽车相继碰撞,当场身亡。

此次回顾展将展出至10月。(整理/畹町)

西班牙梅诺卡 | 艺术家布拉德福特

“考古”世界地图,揭开边缘地带的故事

马克·布拉德福特

近日,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在豪瑟沃斯梅诺卡举行个展“聚合与运动”,展览是艺术家的作品首次在西班牙展出,呈献地球仪雕塑系列与场域特定的油画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系列全新创作的画布作品,这些作品以十六世纪首次使用“美洲”称呼的世界地图为参考。

马克·布拉德福特1961年出生于洛杉矶,如今也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2009年,布拉德福特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发的“天才”奖。2017年,他代表美国参展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马克·布拉德福特:聚合与运动”展览现场图,豪瑟沃斯梅诺卡

“聚合与运动”占据画廊的七个展厅。同时,布拉德福特还将艺术教育带入移民社群,并展出呈现全球移民危机的作品。布拉德福特一直不倦探索边缘人群所遭受到的系统性压迫。他的视觉语言激发出多种叙事角度,变幻出一个不断运转的世界:大陆漂移、动物迁徙、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原住民流离失所。在层层叠叠的材料之下,布拉德福特描绘出一个动荡的、基于神话的欧洲探索叙事。而散布在地图表层上的,则是受到殖民历史负面影响、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故事。

马克·布拉德福特表示:“我们对陆地的理解来自于制图师的工作,他们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保持欧洲历史中心地位的需求一直影响我们。我所感兴趣的,是利用抽象手法将边缘地带的故事放到历史的主页上。”(整理/钱雪儿)

上海|艺术家汪观清

从小依于牛背,展览回顾绘牛六十载

汪观清

汪观清,1931年生于徽州,居于上海,擅长连环画,国画人物画、山水画,尤以画牛著名。

他自幼喜爱牛,对牛有一种不可言传的亲近感,牛的憨厚、倔强、任劳任怨、造福人类,深深地激励着他。他从小依于牛背,与牛对话。后来,观牛已是爱好,牛群进入习作,奔牛成为作品,画牛终成擅长。此外,他还写了《怎样画牛》、《汪观清画牛》,把与牛对话的感受写入书中。他在与牛的不断“对话”中,更深入地熟悉牛的姿态,更深刻地了解牛的习性,更自如地把握牛的神情,从尺幅中驱赶出成群结队的牛。

《乳犊图》 汪观清绘 王遽常题 1984年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从1961年为朵云轩木版水印《现代国画小品》系列创作《上学去》开始,汪观清与牛对话六十载,挥洒笔墨终成吟。《上学去》中,汪观清描绘了两个背着书包小童骑水牛上去上学的情景,也是“牛”在其作品中的正式出现。

今年是汪观清90周岁,也是朵云轩木版水印《上学去》雕印60年。近期,展览“耕”在朵云艺术馆举办,呈现汪观清绘牛六十年来的艺术作品。同时,举办了限量签名版朵云轩木版水印《上学去》首发。此次活动也意在为汪先生牛年艺事增添一笔亮色。

收藏在朵云轩的汪观清首件绘牛作品《上学去》

据悉,在下半年的上海书展,汪观清将为读者现场签售木版水印《上学去》。(整理/陆林汉)

上海|画家陈培荣

以西方绘画语言表达东方文化的“清虚玄韵”

陈培荣

7月23日,“清·虚·玄·韵——刘海粟美术馆馆藏陈培荣作品研究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据悉,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研究展,是在前一年收藏的基础上,对艺术家的作品、艺术成就进行梳理研究之后,回馈社会,回报给艺术家一个研究型的展览。

陈培荣 《娇艳》 50×75cm 水彩画 2010年

陈培荣1941年生于上海,1960年至1962年就读于上海市美专(今上海美院),1964年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装潢设计专业。此后长期执教平面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他致力于装潢美术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学,为创建新中国艺术设计专业付出心血。他也长于绘画,尤其是水彩画和油画,并把所在学校建设成水彩画基地,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看来:“陈培荣的创作,着意将绘画作品与建筑环境和谐结合作为基点,借助设计元素和构成原理,参照几何图式,展开画面布局。就其水彩画而言,他一改传统习俗,不再把水彩画当做即兴小品,或视之为速写、小幅习作,而是追求一种宏大制作,反映出提升水彩画内涵的时代诉求。”

陈培荣主张中西合璧,1980年代初,陈培荣便开始追求意象之美。他探索中西绘画的写意特点,倡导意象绘画,强调画面的意境。而且他画画,不借助照相机,摒弃以摄影为基础的视觉语言体系,也不用草稿,不作现场写生,倚重中国传统绘画的实践、观念和理论,同时吸纳西方绘画的光色特长和现代意识。他指出,西画的灵魂和语言是光影色彩,色彩学知识是西方绘画的强项。

展览中,陈培荣有时作大幅木板(三合板)水彩画、帆布水彩画,也在保定水彩纸、嘉兴产手工纸上作水彩画,驾轻就熟地把控这些材料特殊的性能。无论是油画或者水彩,所追求者同样是清、虚、玄、韵四字隽语。展览将持续至9月2日。(文/黄松)

上海 | 艺术家威利·希伯

“水滴”或“软管”,探索日常材料的可塑性

威利·希伯

近日,德国艺术家威利·希伯(Willi Siber)的作品在蓝骑士上海艺术空间的艺术生活特展中展出。威利·希伯生于1949年,以实验性创作著称,擅以木质材料、钢与环氧树脂,探索物质可塑性之美学。其作品不仅从巴洛克艺术的流动性、戏剧性和华丽的视觉效果中获得灵感,并由当代的视角为传统的雕塑、绘画带入极大的转变。

威利·希伯作品, 《木墙物件》(Wood Wall Object), 2019

在此次展览中,威利·希伯展出了4件作品。他将金属转变成如同吸管一样轻盈的形状,并加以上色,为材料赋予新的可能。在一件作品中,希伯使用金属材料,效仿古典裸体画中的姿态,将其转移成抽象的雕塑。在另一件墙上装置作品中,他将铬珐琅漆赋予木材之上,形成水滴的质感。艺术史学家Sabine Heilig曾这样评价希伯的作品,“他感兴趣的并不是材料本身的美学,而是它被转化的能力。”

除了这种“转化”,希伯还擅长在作品中使用丰富的色彩。从柔和的大地色,到令人震惊的粉色和绿色,他凭直觉为作品选择色彩。那些经过弯折的管状雕塑覆盖在珐琅漆之下,其光泽让人联想到首饰品。而另一些包裹于暗色之中的作品则是安静而柔和的,让人想起诸如罗伯特·赖曼(Robert Ryman)等一批极简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希伯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与设计学院。1990年起,他的作品在欧美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中展出。此外,他的作品还出现在德国联邦议院、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国大使馆等机构的公共收藏中。(文/钱雪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