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专家解读:“西游”成为影视改编热门IP,为啥“红楼”却这么冷清?

2021-08-01

“IP”是近年来文化产业中的热门词汇,大批古典文学作品因走向荧屏和银幕获得高度关注,《西游记》就一度获封“国民IP",而另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却鲜有人开发,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在7月29日—31日于北京香山饭店举办的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上,红学会常务理事、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刘继保做了以“红楼IP的开发与建议”为主题的演讲,揭秘这背后的现状与原因。

大众红学需要的是娱乐和快感

刘继保首先回顾列举了《红楼梦》在昔日的IP开发情况:曾被改编成影视剧、歌剧、话剧、音乐剧、舞蹈乃至评书、评弹、相声等多种视听表演作品;有全彩动漫连环画及各种版本的《红楼梦》等出版物;还有红楼梦人物雕刻、刺绣;及以《红楼梦》和其中人物、地点等命名的酒类、饮食、园林、楼盘等其他行业的IP转化应用。

近几年,也有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同名恋爱冒险游戏,名为《1踢红楼》的手机系列短剧,南昌版《大话红楼》进军动漫市场,还准备将动漫制作成网络游戏,《红楼梦》静像电影视频版正式公映……这些都说明《红楼梦》的传播越来越产业化。

刘继保指出,伴随着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那毕竟是金字塔的塔顶,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对于当下掀起的新一轮影视界IP改编风潮中,《红楼梦》IP鲜有人开发的原因,刘继保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作品内容博大精深,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增加了IP开发的难度,减少了IP开发的吸引力;同时,作品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难以平衡,也阻碍了其IP开发的脚步。

对此,刘继保建议应以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改编为基础,向上游文学产品、漫画作品以及下游主题娱乐业、周边衍生消费品产业延伸,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应避免产品的粗制滥造对IP的消耗,打造真正的文化大IP。要充分认识大IP属性,在网络改写中要转变叙事模式,重塑传奇人物,利用流行文化符号进行创作,才是传统文学经典成为大IP的必由之路。

要允许后现代解构和戏说式的改编

需要指出的是,过往业界对IP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某一文化符号在某一文化领域的表现,缺乏对其跨领域情况的评估。但跨领域多品类开发,往往是一个文化产品成为IP的重要特征,多领域共生也是衡量IP生命力的主要标准——即它究竟是“一红而过”的爆款,还是能够不断衍生、创造更多文化价值和利润的文化符号。

在刘继保看来,当下我国的文化IP尚未实现良好的多领域共生,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在每个领域打造精品。《红楼梦》的IP打造要走有别于好莱坞等西方模式的“中国式”道路,需要构建自己的文化生产方式。通过分析可见,不同的文化形式在IP链条上有不同的角色,不同性质的企业、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入节点。

另外要允许后现代解构和戏说式的改编,尤以《大话西游》系列为代表,被公认为一部“后现代”无厘头风格的经典影片,《西游新传》(2010年)的改编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思路。“那么《大话红楼》能否被大众接受?在保有故事内核的基础上随意发挥,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进行大胆想象并不拘泥于原著?“这些都可以进行尝试,使其成为一部不断再生的‘超级IP’。”刘继保说道。

他还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粉丝经济的发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IP占绝大多数。但高速的发展并不能保证文化IP在内容质量上得到保证,因此在未来的文化IP的打造和生产上,要注重内容的质量,提高产权意识;要重视“共情”的力量和“故事性”的重要性;在运营方面要要加深早期化、立体化、专业化程度。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张恩杰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