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了古建民间工匠库
在7月15日举行的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中,15名曾在古城内参与众多古建保护修缮的传统手工艺人被评为“绍兴古建民间工匠”,他们也是“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的首批成员。
他们有着怎样的技艺?成立“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又有何意义?
迎恩门风情水街仿古戏台修建现场。
优秀古建工匠的集纳
7月15日,第三个绍兴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中,“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首批成员共15名工匠亮相现场。他们均是在古城内从事古建保护、修缮工作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匠人,涵盖瓦作、木作、石作、雕塑作、油漆作等工种。
“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公开遴选于2021年5月20日,由绍兴市名城办、绍兴市越城区人社局牵头发起。和众多智库建设一样,“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主要为了集纳当下的一些优秀工匠,为古城保护利用建言献策,更好地保护古城,传承技艺。
如何能够成为“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成员?记者了解到,入选工匠必须为绍兴市户籍,在古城内从事古建保护修缮工程,目前仍在一线岗位直接从事相关生产工作。此外,还有6个较苛刻的条件,只有符合其中之一,方可申请入库。
这些条件诸如:持有相应的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的;具有高超的技能技艺,在本单位、本行业、本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或在技能岗位上创造了行业公认的先进操作法,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并应用于生产的;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技术方面的荣誉称号或在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得过三等奖以上奖励的,等等。
绍兴市名城办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首批申报的工匠人数共有21名,最终有15名工匠入选,这些工匠普遍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从业经历都在30年以上。从入选工匠的人数和入选工匠的年龄,不难看出如今在一线从事古建保护、修缮的工匠的稀缺性。
首批工匠的行业担当
王宝兴是首批入选“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的工匠之一,59岁的他,是中国国家二级建造师,从事古建相关工作已有35年。
王宝兴告诉记者,自己从老一辈手艺人手中接过衣钵,便一头扎了进去,30多年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至今仍牢记师傅传授给他的一些口诀。“上瓦两头要压匀,万瓦三间薄薄摊……六尺杆,靠单边,上紧下疏要分清……”
“绍兴民间的技艺很多都是口口相传的,还有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有些口诀随着老师傅们的故去也就消失了,非常可惜。”王宝兴说。
王宝兴参与修复的古建筑很多,绍兴古城范围内就包括沈园、书圣故里、青藤书屋、仓桥直街、八字桥直街、稽山公园等等。绍兴市柯桥区也曾请他去参与大香林龙华寺的建设,该工程前后历时8年之久。
在参与古建修复的过程中,王宝兴还有很多独特的创新和发明。其中“仿古混凝土结构与平身科木斗拱连接节点的施工工法”曾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以及省级工法证书。
“该项发明是我在大香林龙华寺建设过程中钻研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很多都是木结构,而在现代工艺中有不少涉及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连接,我的这个施工工法可以让两者更为牢固,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王宝兴说。
魏少鹏是绍兴嵊州人,2021年50岁,从事古建筑领域已有30年,主要从事木雕工艺。他告诉记者,他高中毕业后就从事古家具的收购和收藏工作,从那时开始,就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跟随一个老工匠学习雕刻。不知不觉,已经30年过去了。
“早些时候,干这一行也就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小活。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古建修复的逐渐红火,我们的工作也多了起来。主要是画阁、门窗和一些鸡笼顶的修复工作。”魏少鹏说,在修复古建的过程中,最大的难度是修旧如旧。“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有不同的营造技艺,比如宋明的建筑比较朴素、清代的建筑比较华美。从事修复工作时,要对不同朝代的建筑有深入的了解,这样修复后的成品才能和原貌相符合。”
魏少鹏也参加过不少古城内的古建项目,如绍兴市仓桥直街、鲁迅故里、稽山公园仿古建筑等,最近两年还参与了绍兴市上虞区徐光宪故居维修工程和峰山道场遗址维修工程等。
徐尧龙2021年56岁,他主要从事石雕工艺,从事该工作已有39年。这几天,他正在绍兴大禹陵景区从事碑刻工作。
和石头打了多年的交道,徐尧龙对这行感情很深。“绍兴的石文化历史悠久,修桥、铺路、造房子,处处离不开石匠。但目前仍旧从事这一行的,一般也都是我这个年纪了,年轻的比较少。”
徐尧龙印象最深的一个工程就是绍兴市客运中心旁大型城市标志建筑《泉》的建造,四根巨大的柱子拔地而起,气势非凡,虽然如今已经被拆除,但仍是许多绍兴市民心中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当时的底座部分就是我们做的。这个建筑,也是我青年时期最好的作品之一。”徐尧龙说。
此外,徐尧龙参与的工程还有秋瑾广场、仓桥直街、城市广场等石雕、石围栏工程。
古城保护的民间智库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尤其从2019年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来,绍兴古建的普查、保护、修复工作已陆续展开。绍兴很需要这些土生土长的传统工匠,这些人才是稀缺的,在保护古城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绍兴市名城办的工作人员说。
成立“绍兴古建民间工匠库”,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摸清绍兴现存各类工匠的家底。另一方面,把工匠们纳入其中,也是作为一种荣誉,给予到目前仍坚持一线工作的工匠们。作为长远目标,还希望这些入选的工匠们,能够为古城保护建言献策,起到智库的作用,也希望他们能做好传帮带工作,把这些宝贵的建造技艺传承下去。
授徒的心愿,很多工匠们其实早已有之。王宝兴告诉记者,很早的时候,自己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一些传统的技艺丢失太可惜了。但一来很多技艺只有在一线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教授,二来要学透一项技艺至少要五年起步,周期太长,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了。
“像我们这些石雕师傅,常常要跟切割机、磨光机打交道,工作的环境脏乱,灰尘很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户外工作,这是一份苦活,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目前跟我一起干活的,有不少是比我年纪更大的工人。”徐尧龙说。
魏少鹏则看好这一行的发展前景,他成立了一个小作坊。“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热爱这一行。以前可能就是为了糊口,现在工程很多,我们更有盼头了。”
魏少鹏也常常带着工人去浙江杭州、宁波等绍兴周边地区工作。“目前各地都很重视古建修复这一块,只要有市场,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我钻研古建已经有30多年了,古建有很多精良的、值得人琢磨的技法。这些营造技艺,不仅符合古代人的审美,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尤其对于古城绍兴而言,这些建筑能够衬托绍兴的古韵,必须做精做细,发挥工匠精神。”王宝兴说。
绍兴日报 记者 於泽锋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绍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