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七周年人物报道展:庞麦郎的滑板鞋带着旧日灰尘来到这里
作为国内最早从传统媒体整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澎湃新闻一直坚持媒体的本分,笃定地记录,清醒地发声。
展览现场的涟漪装置。可以打卡留下你的“涟漪”影像。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7月22日是澎湃新闻的七周岁生日。8月3日起,澎湃新闻联合思南书局推出人物报道展“涟漪会泛起涟漪”,聚焦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们的困境与行动——
饱受进食障碍的痛苦,三位年轻人决定说出自己的经历,希望社会对不同体型的人多一分宽容;在家庭和婚姻中从来只是女儿、妻子、母亲的苏敏,决定在56岁时开启一段旅行,找回蛰伏的自我;“父母老了,孩子怎么办”?面对这个终极难题,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决定筹资,建造一所星星小镇……
他们很像我们的朋友、父母、师长,甚或就像我们自己。一个人身后站着许多人,一种声音会引起千万种回响。
展示柜里的《涟漪周刊》及人物海报
【关于展览】
每一种生活都有不同的温度,都值得记录。这场展出关于聚光灯下个体生命的微小印记,同样期待在被洪流裹挟的时刻里,故事之外的人也能拒绝麻木,拒绝不经思索的表达和阅读,看见每一个真实发生的瞬间,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行动都会产生涟漪,而涟漪会泛起更大的涟漪,改变就是这样发生的。
展示柜里的一些旧物件,呈现新闻事件主人公的日常
在网络时代,追溯澎湃(paper)纸的历史,让习惯触碰屏幕的手指重新降落在柔软的纸页上,静听指尖泛起涟漪。
《涟漪周刊》
我们用眼睛,镜头和文字,以人为尺,将时间挽留。现场将展示14幅人物海报,和人物视频栏目“温度计”的精剪视频;每一张面孔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灯箱上的字体海报
人物海报。每一张面孔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展览小册子
展览还将集中展出澎湃新闻的人物报道专辑,那些“被淹没的与被聚焦”的,身处疫情漩涡的,还藩篱内外的,走近每一种人生,与他人的悲喜相通。
故事里的人曾被聚光灯锁定,波澜席卷过后,回归焦点外的生活。互联网的记忆稍纵即逝,真实生活的痕迹却始终稳固坚实。
澎湃新闻人物报道专辑
《澎湃人物志》
《疫中人》
展览现场
除了丰富的影像与文字,我们还搜集起一些旧物件,希望呈现新闻事件主人公的日常,让遥远的成为眼前的,让想象的成为可感的,让他人的故事也成为你目力所及的真实现场。
庞麦郎的滑板鞋。经纪人白晓根据庞麦郎的记忆制作滑板鞋,滞销的鞋子堆至天花板,其中一双带着旧日灰尘来到这里。
庞麦郎的黑胶唱片
庞麦郎的唱词集
韩仕梅的诗歌手稿。农妇韩仕梅在家务间隙里写诗,一些手稿从烟火灶台降落城市空间。
韩仕梅的诗歌手稿
现场还会展出56岁自驾游阿姨苏敏的自拍杆、自闭症人士小满的画作、 “失忆搜救队”的搜救服、保镖公司出任务时使用的探测仪……用碎片复原生活,编织起那些充满温度与实感的记忆,这些看似微弱的联结,也是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生命缝隙。
朱铭骏的鸭舌帽。消防员朱铭骏在七年前执行任务时摔至高位截瘫,无法行走的日子里,他自学成为心理咨询师,帮助黑暗中的人。我们带来他最喜欢的一顶帽子。
自闭症人士小满的画作
65岁“摇滚奶奶”徐素琴的演出服
“失忆搜救队”的搜救服
保镖公司出任务时使用的探测仪
声音会听见声音,涟漪会泛起涟漪。
在万物争锋逐浪的时代,来和我们一起回归涟漪,与远方的人相遇。
别忘了打卡留下你的“涟漪”影像
展览时间:8月3日—8月31日
展览地点:思南书局复兴中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