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他被世人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该书描述了他离开城市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美国评论家谢尔曼·保罗曾说:“《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
“极简”生活
梭罗在1845年美国独立69周年之际,决定独自前往瓦尔登湖畔居住,他甘愿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远离喧嚣的尘世独自走进大自然。
在瓦尔登湖边他搭建了小木屋,种植了农作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在瓦尔登湖边生活了两年多,整日伴着大自然,习惯了这种归隐的生活。在他走出瓦尔登之后,他开始潜心写作,将自己这两年来在瓦尔登湖经历的事情写成了一本自传——《瓦尔登湖》。
梭罗能够耐得住寂寞在瓦尔登山林待了两年多,这不是常人可及的,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心才可。
从他只身一人前往瓦尔登,在那里搭建住房可清楚地让我们认识到,他放得下功名利禄,舍得下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他就像陶渊明一般,是个归隐田园的隐士。
梭罗在书中写道:“最好的生活状态,是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
如今现实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尤其在梭罗那个时代,人们都享受着功名利禄,物质奢华,享受着大自然的奉献。
而梭罗追求的生活方式是“极简”,越简单越好。他初到瓦尔登湖畔,搭建房屋的费用、柴米油盐的费用,他都精打细算做到合理化。一方面坚持着“极简”,一方面照顾着自己的身体健康。
这样的生活方式很符合现代的观念,可在当时却很少人认同。梭罗在世时,他的书籍和他本人并不出名。直到他去世几十年后,社会生态的变化,令人们开始深思自己的行为,因此梭罗的《瓦尔登湖》开始在大众中广为流传。
梭罗在瓦尔登经历了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那段时间的他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他在这段时间中有过一个人生活的孤独感,也有过农作物成熟的喜悦感。
虽无人相伴,但在瓦尔登湖旁最不缺的便是动物,梭罗和动物们一起生活,感受着自然的气息,尤其在空旷的冬天为他增加了一份温暖、一份陪伴。
“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提起春天总会想到万物复苏、植物发芽展露生机。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的冰也开始融化了,一切事情在春光的照耀下都不值一提。
梭罗的哲学观
梭罗在瓦尔登山林开始耕作生活,在那段日子里他认识了很多农民,在和他们日常劳作中,梭罗了解了农民一年的辛苦,也得知了粮食的不易。
他在书中借用农民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富人,只知享受奢侈的生活。“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梭罗并没有一些文人的架子,他在瓦尔登湖和每个人相处得都很好,他不在乎自己是否出名、是否会得到世人的关注,他不被外界干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他对自己的价值有清晰的认知。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一直在呼吁大家保护自然、珍惜生态环境,正因为梭罗有过归隐的生活,他对大自然的了解和珍惜要超乎常人。
梭罗在独居生活中享受的快乐也很多,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抬头突然看到的晚霞,绕着瓦尔登湖走一圈看着里面的小鱼。
既然到了大自然中生活,便要接近自然、“享受”自然。
梭罗的《瓦尔登湖》也被人们称为描绘动植物的书籍,因为书中更多的内容是他耕作劳动、和动物相处,以至于读者都会忽视了书中的哲学观念。
他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独居,在当时的人看来,觉得他脱离现实、逃避现实,是个极端主义者。可梭罗说过,他并不害怕社交,他喜欢人多,喜欢和人交谈,之所以会选择只身一人来到此处,是因为他想挑战自己。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两年多,是他的淡泊名利、无畏贪念支撑着他。他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极简”生活,也告诉世人要维护生态环境。
中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美国有独居瓦尔登湖的梭罗,他们的行为和精神都是值得世人敬佩的。
生命的意义
在复杂的生活中要沉下心,梭罗不喜欢受到禁锢,他喜欢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干净、纯粹。他的隐居生活恰恰就像我们的祖先——猿猴一般,可见,梭罗在找寻生命的开始。
生命的真谛需要自己去找寻,梭罗做到了,如同他在书中写下的一般。“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很多人说,他们看了《瓦尔登湖》后,最大的感悟是:余生最高级的活法,便是素与简。
因为梭罗的经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梭罗家世不俗,本可经商,钱财权力丝毫不缺,可他不愿过那样的生活,他不想消耗内心的热爱,一直在追随着自己的本心。
19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提高,人们都在吃喝玩乐,垃圾漫天飞扬,生态环境一塌涂地。
在这种生活下,梭罗选择离开喧嚣的都市,前往环境优良的瓦尔登湖旁居住,大自然的气息给了梭罗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状态,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生活。
梭罗曾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独居的梭罗总觉得自己是寂寞的,可陪着他的还有很多,他的书和瓦尔登湖的美景,梭罗的精神世界很充沛。
有人曾说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展现了他善良的一面。他热爱大自然才会来到此地,与农民一起劳作,感受他们的生活,他会和动物、植物单独待着。
书中,梭罗经常和家附近出没的一只野鼠互动,久而久之,他们似乎成了朋友,野鼠放下了对他的戒备心,放心地吃着他给的零食。
而且梭罗在书中对植物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仿佛将植物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呵护。
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人类应该善待自然中的生命,与他们和谐相处。
梭罗让我们看到了在19世纪美国一些文人观念的先进之处,虽然社会风靡之气很乱,但在这之中不乏有像梭罗这样的人,梭罗还令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善美的人和地方。
“当一个人已经得到那些为生活所必需的东西后,便会选择别的东西而不必再去谋求同样的多余物了。”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无欲无求,梭罗的“极简”生活方式也包括思想上的,可在现实中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极简”恐怕很难。
只希望每个都市人能够保持本心,不被浑浊的世事污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直至今天,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处在纷扰的社会中,很多人想像梭罗一样无所顾忌的一人独自前往“田园”独居,过着不被世俗名利干扰的生活。
可大家越向往却又做不到,梭罗放得下自己的身份,舍得下自己已有的名利和金钱,所以他才会成为后世人们的榜样。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异常天气的出现,大家更加向往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的生活了。环境的污染较大的因素来源于人类,人类初期对自然的破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梭罗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的生活方式渐渐深入人心。
梭罗的《瓦尔登湖》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他批判富人的奢侈生活告诫后人自己劳动方可“丰衣足食”。
他的文字向大家传达着淡泊名利的观念,如果人一直只为物质条件而活,那他的生活也太不精彩了。
“如果人们可以简单明智地生活,那我们的地球家园足够维持生活,这就不是一种艰苦,而是消遣了。”
梭罗的文字犀利又直接,很明确地说明了他的观点,他在《瓦尔登湖》中的哲学观念也引人注目。
他代表着人类最初的本心,远离人群的喧嚣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他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代人。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心中的“梭罗”,即使无法逃离如今的生活,即使无法舍下名利,也能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