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强盛起来,非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不可

2021-08-05

中国的文人,向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李苦禅

一个国家的精髓是什么?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强悍的军队战斗力?还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都不是,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后来居上的,一个国家的精髓和底蕴是由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所组成的。

中国上下5千年历史,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和传承不息的文明,这些也是中国人可以骄傲的资本。

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有一个东西传承千年,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对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个东西就是农历历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句朗朗上口的句子,至今仍被传唱、背诵。

阴历与阳历

现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有两种历法,一种是我们现在所常用的公历,也被称作阳历,另一种就是我们中国发明的传统的农历历法,也被称作阴历。

公历历法是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使用的历法,可以说是通用的历法。阳历历法的基础是“回归年”,也就是太阳的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进行划分的,也被称为“太阳历”

公历年可以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的天数为365天,到了闰年2月会比平年2月多一天,一年时间就变成了366天。

公历历法的算法非常简单,天数也是基本固定下来的,是按照月数进行日数的分配,其中还有一些宗教和罗马皇权的影响,其实从天文学来看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也不十分合理,缺点也非常多,比如季不定月不齐周不定等等,但因宗教元素和人为原因,现在仍是世界上通用的历法,其地位仍旧是无法撼动的。

与公历历法相对,阴历历法是根据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来进行制定的,因此被称为“月亮历”,从阴历历法被发明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我国一直使用的就是阴历历法。

阴历历法在古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在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老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用阴历来计算日子,过生日也使用阴历生日。

中国的历法

中国的农历起源非常早,从夏朝时期就已经有人研究出了农历纪年这一形式,在当时商品经济还未完全开放、农业发展还未成熟时,夏朝人就已经通过观察月亮和星球的位置变化规律,从而计算出了日子变迁的规律。

我们现在使用的看似简单的农历历法,是由古人们通过天文学和数学知识计算出来的,所以才说农历历法比公历历法更加有天文学知识和科学理论。

农历历法包含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天象测吉凶,甚至还有钦天监这个职位,其实在当时都是有一系列理论基础的。除了天象周易八卦也与农历历法有关,这些也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而农历历法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农业的贡献,通过对天气的预测来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抗灾,在中国古代多以小农经济为主,当时的农民又没有现在的高科技进行抵抗天灾,只能进行预防多数是靠天吃饭,农历历法使得农民们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是农民最实用的工具。

除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对日本韩国等地也影响颇深,日本的历法正是借鉴中国而来,特别是在盛唐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来进行学习,其中就深入学习了农历历法,并将其带回了日本,也对日本的农业带去了积极的影响,造福了日本。

南怀瑾老师

对于农历历法,南怀瑾老师倡导等中国强盛起来,一定要继续使用农历历法。南怀瑾是中国当代的文学家、佛学家、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用了一生的时间,主要对儒学、道学、佛学这三大学问进行归纳总结,想要通过这些告知中国人,不只是西方有圣人,中国也有圣人,“大平凡”就是“最高贵”。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还学习了天文、医学、剑道等多种领域的知识,可谓是博学多才。

南怀瑾老师认为农历历法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而且农历历法的实用性比公历历法强上百倍,而公历历法算是一种“文化入侵”,我们虽然是跟国际接轨了但是却失去了我们应该珍惜的东西。

南怀瑾老师表示:中国强盛起来,非把阴历历法变过来不可。他坚持要用农历历法并不是守旧,而是要有“文化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我们主动地去保护去坚守,它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

除了对内进行文化传统的坚守外,对外还要进行文化输出,一个强大的民族必然会有强大的文化,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样重要。

想要在国际上立足不败之地,必须要把文化抓起来,让世界人民看看五千年是怎样传承的,我们能强大起来不只有经济和军事实力,我们的文化更加优秀。

我们现在可能已经用习惯了公历历法,对农历历法已经非常的陌生了,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当农民种地,很多人的生日也只是过公历生日,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忘记农历历法,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环。

特别是农历历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传统节日,例如中秋、七夕、端午、春节这些都是我们和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我们要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捡起来,更要教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优秀的中国文化一代代传承,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