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蓝:要有创作时代史诗的雄心
广东画院联手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各地画家集体完成的三大力作亮相,喻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日前,《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广东省直机关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在广东画院展出。《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广东画院联手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各地画家集体完成的这3幅大型系列主题创作也首度同台展出。
“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广东画院有义务也有责任以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美术精品力作回馈国家和人民。”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幅作品正好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以“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绘写出浑厚而斑斓的艺术面貌
羊城晚报:作为此次集体创作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您如何平衡和处理不同艺术家的风格?
林蓝:自己本科学的是中国画专业,硕博为壁画与公共艺术方向,曾从事20多年壁画创作,相关经验也应用到了近年的大型集体创作中:首先要搭好明确的创作框架,组织相应的创作团队,让团队的成员在明确的框架下协同开展局部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并将之纳入整体框架里。
这四步中,第一步最为重要。在去年创作《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118天过程中,我们对稿子的构思就占了几乎80%的时间,一方面是内容的筛选,如何在海量的基础素材中,提取最能体现主题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内容,如四个特区40年的重点建设成就与每个特区特有的人文社会景观、自然景观,等等。由于有不少史料只适合文字叙述,不一定适合用图像形式表达,我们还要从中去精选那些适合以美术方式呈现的创作内容。
羊城晚报:这几次创作的团队成员年纪跨越很大,怎样分工?
林蓝:在2020-2021年这几次的大创作中,除了我们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以外,我们还邀请到港澳台美术家协会主席、深汕珠厦经济特区的美协主席和来自四个特区的青年画家,其中最长者是1935年出生的台湾的欧豪年老先生,最年轻的是广州美术学院90后学子,数十位作者年龄跨度近60年。
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能长时间组织全部画家集合创作,所以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把年轻人集结起来组成创作“尖刀班”,集中完成画面核心框架部分,其他画家在比较稳定的框架上再开展各自的笔墨创作,外地专家的意见则通过线上方式不断地进行阶段性汇总,及时注入主画面中。尽管疫情阻隔,且每幅创作均历时百天以上,老中青作者都保持高涨的创作热情,从中产生了不少创作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