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文物医生”为书画“治病”近40年
杨军:
“文物医生”为书画“治病”近40年
▲ 7月21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杨军正在为一幅年画全色。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摄
“再过一段时间,待200余平方米的书画修复室全部准备就绪后,我们书画修复师就要到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工作了。”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画修复室内,59岁的书画修复师杨军向记者说道。
杨军提及的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是三峡博物馆下辖的一个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文物医院”,位于南岸区丹回路1号,已于今年6月启用并对公众开放。
要说杨军和文物的故事,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了。
1979年,杨军高中毕业后来到重庆市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前身)实习,1982年转正后从事书画修复工作。2017年,杨军退休后被返聘继续为书画“治病”。
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修复,犹如枯木逢春。目前,杨军已累计修复了100余件珍贵书画。
杨军记得,自己最初和书画修复打交道,是在位于渝中区枇杷山的重庆市博物馆。“当时,馆舍条件有限,书画修复条件也比较差。”她笑称,那时候修复文物,是个体力活儿,不仅要经常跑来跑去接水、烧水,用于清洗画心,还要举起钢锯、柴刀等工具制作地杆。
何为地杆?“每幅书画的尺幅不同,在修复和装裱时,我们要给书画量身定制卷画用的圆木杆,它的学名叫地杆。”杨军介绍,制作地杆时,要用钢锯、柴刀等工具在木头两侧雕凿出榫头,用于固定轴头。
2005年,三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切准备就绪后,2010年,杨军等书画修复师来到三峡博物馆新的修复室工作。修复人员可以在修复室内接水清洗书画,使用锯杆机制作地杆,用洗衣机清洗毛巾,很多工序都变得高效了。
但书画修复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杨军介绍,书画修复的步骤分为清洗画心、揭画心、修补画心、托画心、上墙、全色等,工序繁琐,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还要求修复师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幅”患病“书画从“确诊”到“出院”,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修复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数月。
让杨军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由于有了专业的恒温恒湿设备以及灯具等,她修复的不少珍贵书画都重获新生,一一和观众见面。
如正在三峡博物馆“抗战岁月”展厅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1940年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该文物修复前污迹满面。经过杨军等人修复,签名轴上的绝大部分签名和印章变得清晰可见,这件文物得以更好的”面貌“向观众讲述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
三峡博物馆书画厅还举办系列展览,按照主题“晒”出馆藏书画。“在展览中看到自己曾经的‘患者’重新焕发光彩,我感到十分欣慰。”杨军说。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三峡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有了更加崭新的面貌。杨军说,位于南岸区的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配备了多个高精尖“黑科技”设备,能够精准分析各类文物的构成成分。观众还可以走进基地,通过透明玻璃、摄像头等“无死角”观看文物修复过程,和“文物医生”零距离对话。
编辑:Ser'lu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之处,推送稿件文字、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