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北京电视台专访:张仁芝先生——为山河立传

Image 2021-08-11

节目看点

从1964年的《炉前》,到后来的《创业人》、《凌云志》等作品,著名画家张仁芝先生用人物画记录下了新中国建设之初的景象;1978年后,他回归到自己喜爱的山水画,用《屹立千秋》、《早春》等作品描绘了祖国的壮美河山;从老北京的街角城楼画到《施工中的北京南站》,半个多世纪以来,张仁芝先生一直用手中的画笔为山河立传,为时代记录。

节目中,《我爱书画》栏目组和主持人春妮、著名画家史国良来到张仁芝先生的画室,带观众走进86岁高龄的张仁芝先生的艺术人生。

北京电视台 BTV文艺 专访

《我爱书画》

为山河立传——张仁芝先生的艺术风格赏析

精彩内容

不容错过

翰墨铸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仁芝先生创作了《星火燎原》系列作品和《革命圣地》系列山水画。今年5月底,张仁芝先生举办了“翰墨铸魂——张仁芝山水画展”。此次画展以笔墨铸魂为主题,以文艺引领新风尚为主旋律,集中展示了张仁芝先生各个时期的山水精品力作近百幅,这些作品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又洋溢着鲜明的生活气息与现代感。而张老的《君子亭》,表达毛泽东求学时期的意气风发,史国良老师现场吟诗《沁园春·长沙》。

从生活中寻找新鲜和生动——人物画

张仁芝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炉前》,整个画面使人仿佛能够感到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这幅《炉前》用红色调子诠释,十分点题。节目中展示了张仁芝创作《炉前》时的每一稿草图,解密整个创作过程。

张仁芝先生的《创业年代》、《创业人》记录了当时的英雄人物,扑捉最感人的画面。节目中,史国良老师与张仁芝先生一起回忆年代故事,分享创作过程,讲解速写在人物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张仁芝、李颖合作的素描作品《兰考人民多奇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焦裕禄)》,表现了焦裕禄带着兰考人民战胜风沙的决心。画面仿佛能嗅到风沙的味道,像在看电影,感觉活了起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张仁芝先生,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历,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鞠躬尽瘁》就描绘了周总理在病中批阅文件的情景。

捉取鲜活感受,激发创作灵感——写意水墨画

1978年,张仁芝先生从人物画创作转向山水画,几十年里,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实地写生,创作了大量山水作品,成就斐然,而他转型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屹立千秋》是张仁芝先生1982年赴黄山写生时,有感于天都峰向阳坡在一场山火后的苍凉情景而构思。以焦黑勾勒被烧焦的松树枝干,挺拔劲健,虽死屹立,张老以浓重的笔墨、苍凉悲壮的色调塑造了一座警世之碑。张仁芝先生在节目中表示,创作《屹立千秋》时他心中有潜台词,那到底是什么深刻立意呢?

《早春》系列是张仁芝先生的代表作。画中枝柯交织,看上去如隔帘观景,一派温煦春意沁人心脾,画面洋溢着和谐动人的音乐旋律。张老在创作时有意采用特定形式的线性结构,使画面既增加了线条的变化韵律,又呈现出景物的纵深感。但横竖线条交织,如何不让画面看起来那么呆板?史国良老师现场教授了一些技法。

对家乡深情的热爱——北京

张仁芝先生的山水画多变,时而简约,时而积墨,时而空灵,时而磅礴,他创作山水,讲究将西画的造型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相融合,从他的这些北京系列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

西画造型,用中国画笔触体现——独特之处

张仁芝先生在数十年的美术创作中,是一位思想者、实践者、探索者。《施工中的北京南站》是张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出北京南站在建设当中的现场感,也见证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交通设施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辉煌历程。

一生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保持新鲜

李可染先生曾对年轻的张仁芝说过一句话,令他铭记在心:“画画的人,应该像是从外星球上掉到地球上一样,觉得什么东西都新鲜,而不要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受李可染先生影响,张老重写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带着感情去观察去体验。节目中,春妮和史国良老师听张仁芝先生讲述他在世界各地采风时的故事,欣赏采风作品。

在美的陶冶中遐想——画荷

张仁芝先生画荷,既研究前人的作品,更深入荷乡对景写生,既捕捉天然图画中的形式美,还在吟诵古来诗文中强化感受、深化意趣,至今已创作了数百幅的荷花作品。这些作品千变万化,幅幅不同,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人们心之向往的境界。

节目中,张仁芝先生现场画荷,他打破了传统的工笔画法与写意画法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以笔墨为主,以流畅的白描作为基本手段,通过适度的泼墨制作丰富的水墨效果,创作出一幅气韵生动的荷花。

来源:BTV文艺我爱书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纵观时代变迁,张仁芝的成就和经历,足以奠立他在新世纪画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艺术市场、收藏界的追逐热点。毕竟,他的绘画实力不容置疑,他的艺术高度有目共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迎来其艺术作品的价值高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