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理解错了

2021-08-13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很多人理解错了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下半叶,汉字,曾经一直是改革的对象,从晚清民初的诸多汉字拼音化方案,到1920年代的国话罗马字和1930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直到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字的实施,汉字改革一直在进行。

在这一个过程中,废止汉字的声音一直不止,有建议以世界语代汉语,有以拉丁化新文字取代汉字,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脑汉字输入遇到困难时,还有废止汉字的声音出现。

现在,汉字保留了下来,不仅适应了现代生活,而且也不再成为教育普及的障碍,古老汉字已经焕发出现代生命力。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中华文化复兴成为期盼,传统文化受到国人更多的关注和呵护,汉字热开始兴起。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语境中,延续几千年、应用与审美兼具的汉字,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的骄傲,并成为爱国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此一背景下,上个世纪的汉字改革主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非议。钱玄同、鲁迅等人废止汉字的主张,成为大逆不道,鲁迅晚年接受《救亡情报》访员采访时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更成为许多人的讨伐对象,甚至被视为鲁迅不爱国的证据。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需要唤起广大民众形成反侵略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大众语论争,汉字问题是论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导致了最初在国统区、其后在根据地进行的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瞿秋白、吴玉章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实验者。

在这场论争中,鲁迅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他发表了《门外文谈》《中国语文的新生》、《关于新文字》、《从“别字”说开去》等杂文,认为: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

“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

鲁迅对拉丁化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中国的文字必须拉丁化”,他在去世前不久的一次答记者问中,甚至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

可是,今天汉字依然活跃在汉民族的日常交往中,并且还不见有退出舞台的意思,我们是否就该全面否定甚至批驳鲁迅的观点呢?

我们认为,用历史的眼光和未来的眼光,综合审视鲁迅关于汉字改革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态度。

历史地看,100多年来,有许多先进的人士看到汉字繁难透顶,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第一个拦路虎,因而提出用拼音文字代替方块汉字。

他们的目的是拯救中华民族,他们不能坐等民众慢腾腾地掌握汉字,所以普遍提岀走拼音化的道路。

对此,负责的人们应该从他们忧国忧民的出发点去看待他们汉字改革的观点。

我们似乎有理由说,由于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文字、文化现实和鲁迅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错,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但是通过大规模的整理、简化而相对地把难度减低了。电脑的汉字输入又解决了以前汉字无法克服的大缺陷。

现在,尽管汉字输入的方案还有待改善,但是汉字在从前根本无望逾越的这些方面的鸿沟毕竟是跨过去了。

而且,由于多年教育的发展,中国人80%以上是文盲的事实已经作古。汉字,至少在今天,基本还能适应汉语的需要。

但是,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根本否定鲁迅以及当年一批文化先驱“汉字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的论断是过时的、错误的。

从汉字使用的现实看,汉字先天的缺陷——“难读、难写、难记”仍然存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要花费6年的时间,这比拼音文字国家平均多2年,多出的部分主要是解决识字、写字的问题。

我们说解决了汉字计算机输入的问题,那实际是在低层次上“得过且过”地解决的。

现在,世界各国的学生都在电脑上输入文字,没有一国要求学生死记编码然后输入,中国是唯一例外。

“拼音文字同汉字比较起来究竟谁更胜一筹,也还需要等待足够时间的实践结果”。这,也应该是我们的态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