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985年,浙江海宁宣布查树勋无罪,金庸为何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2021-08-16

1985年7月23日,浙江海宁县人民法院,在重新审理一件34年前的案件后,宣布查树勋无罪,予以平反。

远在香港的金庸看到这个消息后,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因为这位被宣判无罪的查树勋,就是金庸的父亲,早在34年前就被错杀了。

金庸的父亲原名叫查枢卿,别名查树勋,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跟宋美龄、徐志摩是同龄人。

在海宁,查家是货真价实的大户人家,在查家祠堂中,曾挂着一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对联,上书:“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在康熙年间,有两位查家先辈官至翰林,雍正一朝,又有一位查家先辈官居礼部侍郎,像进士、举人,查家前前后后共有近百人之多,被世人称之为“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

查枢卿的父亲名叫查文清,1886年考取进士,也是海宁查家的最后一位进士,曾做过知县、同知等职。

1891年,查文清担任江苏丹阳知县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丹阳教案”,清廷为了平息外交纠纷,竟将毒手伸向了民众。查文清不忍心惩处百姓,便挂印辞官,回乡归隐,做起了不问世事的田舍翁。

查枢卿听说此事后,曾问过父亲有没有后悔,查文清对他说:“卿儿,为父未曾有过后悔,不论是为人做官,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查文清的这番话,给年幼的查枢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生在这样底蕴深厚的书香门第,查枢卿自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论是在旧式的私塾,还是在新式的学堂,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后来又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学,接受西式教育。

查文清病逝后,查家的境遇大不如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查家的名下还有3600多亩土地,100多户佃农,经营着钱庄、酱园、米行等店铺,因此,从震旦大学毕业后,查枢卿没有选择做官,而是回到袁花镇经商,料理起了家中的产业。

自古以来,为富不仁者数不胜数,但海宁查家之所以能昌盛数百年,就是靠着一个“仁”字和“诚”字。接受过中西文化洗涤和熏陶的查枢卿,也继承了这个优良的家风,对乡里百姓和族亲佃户,经常大方资助,乐善好施,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查枢卿还把查家名下1000亩上好的水田,拿出来作为本族义田,每年产出的粮食,都用来接济乡邻。除此之外,他还兴办学校,让袁花镇上的所有孩子统一进学堂,接受教育,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附近村子有个穷秀才,名叫杨良丰,省吃俭用一辈子,供膝下独子杨德举潜心求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德举最终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学,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但没想到的是,杨良丰听说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后,一时过于激动,竟然突发心脏病离世,乐极生悲。

查枢卿听说此事后,就拿出钱财,为杨良丰料理后事,还把家中田地划出来一块,作为他的墓地。处理完这些事后,查文清又拿出一笔钱给杨德举,给他当学费。

杨德举感激不尽,下跪磕头,查枢卿说:“德举,日后你若有成就,一定不要忘了你的父亲,他辛苦了一辈子,才供出了你这么一个大学生。”

1914年,17岁的查枢卿与19岁的徐禄成婚,而这位徐禄,就是大诗人徐志摩的姑妈,也就是说,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

徐禄性格温婉,相貌出众,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接受了新式教育,深得查家老小的喜爱。徐禄和查文清一起生活了23年,共养育了7个子女,其中第二个儿子叫查良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庸。

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父亲查枢卿对他非常重视,不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日常礼仪,都是手把手地教,倾注了大量心血。金庸记得很清楚,父亲对于钱财看得很淡,从小便教导他说:“儿啊,你且记住,这钱财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绝不能被这些东西耽搁拖累。”

小时候的金庸体质不好,总喜欢待在家中,要么摆弄花草,要么翻阅图书,很不喜欢运动。查枢卿有些担忧,就把金庸送到了妹妹查玉芳那里,托她代为照看。

查玉芳虽是一介女流,却喜欢舞刀弄剑,骨子里有一股女侠范儿,金庸对这个性格豪爽的姑姑也是非常喜欢,而且查玉芳经常会给金庸讲一些江湖侠客的故事,让金庸从小就对那个“江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金庸喜欢看书,特别是有关江湖一类的武侠小说,特别对他的胃口,当时有报刊连载顾明道的《荒江女侠》,金庸就经常找来看。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觉得不妥,反而找来那些报刊,剪下来拿给金庸一起看。

后来,金庸又喜欢上了看《水浒传》和《七侠五义》等书,查枢卿也是一一满足他。所以,金庸后来能走上创作武侠小说的道路,成为影响力遍布华人世界的武侠大宗师,与他的父亲查枢卿的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的兵锋很快向海宁袭来,查家为了躲避战火,踏上了逃难的路程,当一行人抵达余姚庵东镇时,金庸的母亲徐禄不幸染上了痢疾。当时缺医少药,加上又在逃难,徐禄的病越拖越重,不幸与世长辞,年仅42岁。

徐禄病故3年后,查枢卿又娶了家里的丫鬟顾秀英为妻。

顾秀英是穷苦人家出身,心地善良,不论是徐禄留下的子女,还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她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向。查枢卿也对她非常满意,曾经说:“遇到两位好妻子,是我平生不可多得的福气。”

1945年抗战结束后,查枢卿带领一家人回到了袁花镇,继续打理着从前的生意。查枢卿明白,佃农们都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名下多余的土地都分出去,同时,他又减免了每户佃农每年一半的佃租,让无数人对他感激不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1年,在全国展开了一场“镇反”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查枢卿不幸被错杀。

当时,查枢卿的身份是地主,名下有大量的土地,再加上“抗粮”、“窝藏土匪”等罪名,就被抓了起来。1951年4月,经过公审之后,查枢卿被执行枪决,终年54岁。

远在香港的金庸听闻父亲的噩耗后,悲痛欲绝,号啕痛哭。

直到1981年,金庸受到邓小平的邀请北上,在见面时,邓小平还提起了金庸的父亲当年的事,开导他说:“我们要团结起来向前看。”

金庸也点了点头,说:“人死不能复生,算了吧。”

很快,浙江海宁有关部门也开始了对当年那次案件重新开始审理,认为当年安插给查枢卿的罪名都不成立,予以平反。

1985年7月23日,浙江海宁县人民法院正式发布公告,宣告查枢卿无罪。此时距离查枢卿被杀,已经过去了34年。

(参考资料:《金庸传》《安徽日报》《东方文化周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