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山川美物,皆可入器

Image 2021-08-19

微信号:JinbuHUNG

『鸿鹄之志,不坠青云』

山川美物

2021

8.18

食·器

皆可入器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人类从进入文明之后,便在食色之外讲究开来,从陶器、青铜食器、铁器、玉器,到木器、瓷器、竹器。人间万物,皆可入器。

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之后,为食增色,食色兼收,便是人们在食器注入匠心的目的。

01

青铜:钟鸣鼎食

中国在进入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就已经摆脱了饮食的蒙昧。在历史长河里,青铜食器犹如一个个青铜骑士,赫然屹立在历史的餐桌上,卓然的风姿昭示着主人的地位。

一场欢宴,饱藏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尊青铜食器,镌刻着一段历史的诡谲狂澜。

循着博物馆里的历史遗脉,我们大概推断出青铜食器已经精细地分作烹煮器、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比较常见的食器名称有:鼎、鬲、甗、簋、簠、敦、鬲、豆等。

在这些青铜食器中,鼎虽然是烹煮一类的食器,以用牲祭和宴飨之途,却也被奴隶主贵族用来“明尊卑,别上下。”鼎以大小区分,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食入礼法,对鼎的规格有了讲究,比如天子用九鼎,所以有了“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之说。

作为贵族阶级享用的青铜食器,寄予了食物之外的礼器之途,精美有余,实用不足。礼乐崩坏之后,这种比重的食器便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我们如今追寻着遗留在青铜食器上的纹雕和绣绿,也许能想象到它大概经历一番怎样的烟火风云吧!

02

陶瓷:品味优雅

陶瓷之美,似乎在诞生之初,就孕育着美学概念。

陶诞生的年代较早,它是土与火融合的精灵,上面绘制的图案,寄托着古人对于万物的想象。一笔笔勾勒出对生活的美好希冀,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很讲究食器的美观。至唐代,陶器发展到美轮美奂的地步。

瓷器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另一层审美,本身的颜色和釉彩足以动人,不需要再多加修饰。

越窑青瓷风格独特,晶莹细腻,陆羽曾将其形容为“类玉”“类冰”,认为是那个时期最完美的瓷器。人们将自己的喜好捕捉于青瓷之上,于是出现了荷花、牡丹花的纹样,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心中品味。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充分描绘出青瓷中的上品“秘色瓷”瓷器胎质细密、如翠玉般釉色、晶莹滑润的特点。

唐代开放的国风,引领了万国来朝,各国人把唐朝的衣食住行带回去学习、发展,瓷制食器至今影响深远。

中国人将素朴无华的自然意蕴发挥到极致的是宋瓷。宋瓷把中国美学的至简至极发挥到了极致,内敛、含蓄的调性蕴含着独特的气韵。

宋瓷朴拙无华,釉质温润,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仿佛有了“活”性。

这种天青色的瓷器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高峰,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杯盏之间,流淌着品茗者的情趣,而精致的瓷具里,饱含着饮食之魂。

03

玉器:锦衣玉食

中国古代,君子以玉示德,权贵们则以玉显贵。从宗教礼器到日常所用器具,中国人以玉彰显价值,王公贵族们更是将日常的“一日三餐”盛到玉食器中来。

《仪礼 公食礼》载:“宰夫设黍稷六簋。”早在遥远的时代,中国人就有以玉簋做食器的历史。而到唐代,诗人王翰曾作“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流传于世,玉杯里有写不尽的边塞寂寥之感。

然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这里,除了皇帝的这份“壕”气外,还有一份孝道温情在。据说乾隆皇帝母亲生病,经太医医治必须用玉器盛汤药服用之后才有用,乾隆皇帝连忙命人以上等白玉赶制玉碗,整体通透,工艺繁复,在碗底刻篆字“乾隆年制”,后人因感念其一份孝心,将其誉为“乾隆孝粉”。

每一只玉制食器,大约都有一抹温情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即使穿越了历史长河,也许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柔情。

04

木器:生命肌理

木质的纹理,是生命与生命的遇见。

岁月草木间,在时间里有了木色生香,生命的肌理丝毫毕现。有了匠心蕴藉的木质食器,仿佛有了温度。

喜欢这类食器的人,莫不是喜欢木色的古朴,就是喜欢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

因了木器,一勺食,浸润生生不息的气息。一杯饮,茶韵别有一番味道。

竹器清新,木器温润,陶器古朴,常被寻常百姓所用;而金银器华美,玉器雅致,常见于大雅之堂。

山川美物,皆入食器,讲究色彩的搭配,讲究器物的形制,食器包容不同的风味,不同的喜好,甚至是容纳了不同为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食器从实用性到美学价值,在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食器的使用是一件小事,从来也不是一件小事。它凝结着创造者的心血和生活哲学。每一个热爱食器的人,必定是热爱生活的。而每一个能够把食物与食器完美搭配结合在一起的人,他的生活也许会多一种味道。

这味道,就是食器之味,耐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