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景观笔记162】到底什么是场所精神?

Image 2021-08-21

文章部分节选于查尔斯·摩尔的《园林是一首诗》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在景观领域我们经常能遇见一个词——场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这本书我在多年前读过,当然没有完全看懂。毕竟这种专业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几年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有了些许心得,所以这篇文章我就用简单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也大致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场所精神。

要了解场所精神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场所?

什么是“场所”

“场所”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场所”一词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所以我们今天说场所精神中的场所可以是一栋建筑当然也可以是一棵树,一块空地。

场所由空间组成,而空间是由边界来限定的。

上图展示了边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围合,也可以是全围合的),从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间。下图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围合出来的空间里的状态,也是各有不同。

当你理解了场所,我们就来讲讲精神。

“精神”是抽象的,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场地特征的提炼,一个场地的精华。比如我们一提起教堂,就能联想到高耸入云,庄重肃穆,这些都是属于大多数教堂的场所精神。

在很长时间里,教堂都在向信徒描绘一个极乐世界,高耸入云的教堂塔尖就是天堂的入口。

再比如日本神社前的鸟居看上去就有一种不同的气质,用它来区分神域和人类世界,你可以把它看做神社场所精神的象征。

其实对于场所精神,其实东西方的理解在本质上差不多,核心就是对于场景特征的挖掘,但不同的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西方,罗马人认为山水是有生命的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守护神。就像我们之前讲解的“蛇丘”。

顺应自然的山势的蛇丘在中国有了另一个名称——风水。

在东方,中国古代风水学认为大地内涵自然灵气,青龙象征阳,白虎象征阴,大地的起伏就在这阴阳之间变幻,而风水就是理解场地精神的手段,如同针灸一样。

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倾向于把自然视作一股完美的内在力量。即便有时这股力量会因事不凑巧而偏离正轨,我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让自然回归完美。

所以简单来说远古的人们认为场所本身就能体现自身的精神属性,不需要人类再在其上添加什么东西。不过这种情况在布朗这里有了些许变化。

也许你还不知道谁是布朗,这里我就多啰嗦两句。

18世纪中后叶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朗赛洛特·布朗(Lancelot Brown)是一位英国的风景园林师,他利用场地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使其变得看上去更加完美,因而被人称为“万能的布朗”。

他也被称为18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英国最伟大的园丁。英国园林在他的手下稍作调整,场景特征就会更加突出,看上去更加完美。

比如在视线的尽头放置一栋建筑,会使得两边的树木看起来更加有活力。

在地势开阔的地方铺满草坪,用建筑来做对景突出尽头的主体建筑,在视觉上有一种均衡的美感。

再比如在河岸处架桥,在稍远的对岸树丛里放置对景的建筑,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他用设计突出了场景的特征,让河岸看起来更加曲折,让湖面看起来更加辽阔。

布朗的成功,也应证了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必要性。即便自然是完美的,也需要设计师强化某种特性,让其更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计加强了空间的特质,使得场所精神更加突出。

我们反观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没有想过要征服自然,即便是帝王也只是把部分自然框在他的园林之内。比如“上林苑”。

图为仇英的上林苑图卷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造就了独有的“山水”观。而这两个字即表示五行的对立,也表示自然力量的互补。一个场地的特征会在山与水的平衡当中形成,这样的平衡至少能够在地质时代的某一时刻得以维持。

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场所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于自然山水的理解。这也解释了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是各种“山水”形态的模拟。

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自然山水的形态,我找了一套图,直观地展现给你:

山之阳有脊背,顶峰,甚至绵延成山脉。

顶层铲平可得高原,台地,地垛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