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五个样本,看京沪演出疫后变迁

2021-08-25

题记:

这一系列采访多源自一个月前,那是第五届全国剧场大会,在河南郑州。彼时,经历了“回血”的五月,火红的七月,全国演出市场一派上升势头。

如今回头看,剧场大会恰处在了一个颇为戏剧性的转折点。大会结束未及一周,河南遭遇极端天气,至今洪水、内涝余威不绝。随后从南京机场溢出的新毒株,加上张家界、常德两场旅游演出,让近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游客观众被评估为高风险人群。

上升戛然而止。

剧场关闭、演出取消波及20余省市。一切和2020年是那么相似,但又是那么不同。

不同在于,从严、从紧、从细、从实、从快强化防控,各地高效流调、果断处置遏制蔓延之势。

不同在于,演出人已经没有了手足无措和全行业“躺平”的焦虑,有了应对的经验、把握的能力,更有了特殊环境下稳定自身发展的底气。

国际尚未安全,疫情一时半刻停不了;国内可防可控,生活每天还会照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心麻花、上海文化广场以及繁星戏剧村,京沪两地五个样本,看剧场发展新路径的抉择和坚持,安然应变、悄然求变。

需求一直都在,只看作品好坏

直到7月底一轮较大影响的疫情出现前,北京始终保持在75%。“这一常态防控标准下,市场反馈给一线剧场人的信息是,“比预期要好,”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杨树聪说,“至少北京的演出市场是这样的。”从供给看,虽然国际项目暂时无法进入,但是原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顺利“接手”国际项目让渡的市场空间;从需求看,京城有深厚的观演需求和演出消费能力。这给了一线剧场人非常大的信心。

去年,天桥艺术中心刚过五周岁生日,五年里共上演各类剧目867部,演出3567场,观演人数达189万人次。单就天桥艺术中心引以为傲的音乐剧项目,五年演出国内外优秀音乐剧82部,625场,音乐剧观众达61万人次。天桥艺术中心已经拥有的了稳固的核心消费者,在他们的生活中,剧场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应对疫情处置速度越来越快、疫苗接种人群越来越广,防疫保障越来越牢靠,“手足无措,全行业躺平”已经不是大概率事件,最近天桥艺术中心刚刚发布第三届音乐剧人才研修班计划,第五届老舍戏剧节也如期开场,尽管上座率调整为60%,但一切井然有序。

口碑权重上升,消费节奏改变

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造成文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绝非一日之功,这个“系统工程”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安福路快‘爆炸’了,马路上寸步难行,周末简直没法待”。安福路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在地,这是总经理张惠庆的“凡尔赛”。剧本朗读为《安达卢西亚马》招募观众;内部联排探班《红楼梦》;公益夏令营,传递戏剧教育火种;甚至“嗑CP”串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上一部部经典、一对对“台柱子”。

“对比销售周期和销售量,现在能明显感觉到疫情后看演出的消费习惯在改变。”以往多提早一年开票,开票早期销售会呈现一个小高峰,为助推这个小高峰,还会推出“早鸟票”“半价日”等“巨惠”活动,可过了这一轮,剩下的便是等待演出票大致以每个月10%左右的速度慢慢出清。

疫情之后,变动常常发生,现实条件已经不允许开票时间过早,同时观众对于刺激消费的种种招数已经不那么敏感和急切。他们出手购票更加趋向理性,参考逐渐透出的剧目信息、多维度的访谈解读、更详尽的舞台细节并高度关注首演后的口碑风评。“必须承认,当下的观众越来越专业,音乐剧观众多有社交媒体分享REPO的习惯,话剧观众也慢慢开始写了起来,我们的工作人员潜伏在各个圈层的群,观察最真实的市场反应。"

可以确定,宣发周期、销售周期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弱,口碑权重上升,将是新剧目能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凸显社交性质,小剧场成突破口

从全行业按下暂停键到逐渐恢复,开心麻花的每一步透着坚韧。“当剧场只有30%上座率的时候,开心麻花几乎所有的自营剧场都开了,这意味着演一场赔一场。但必须开,我们希望观众能尽早回到剧场。我们曾经很担心疫情让剧场错过一代消费群体,甚至影响更多人一切转向网络,与剧场绝缘。当剧场上座率恢复到50%,麻花全国剧场全部开门迎客,仍在赔钱,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演出的连续性。”开心麻花集团副总裁刘岩说,“不能被动等待复苏拐点,尽管这很难。”

艰难中透出一丝光亮,新空间和小剧场演出成为疫情后开心麻花新的增长点。“目前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麻花小剧场比大剧场演出卖得好。”刘岩分析,第一是票价低,第二,人们越来越多把演出作为一种社交,而不单纯关注于演出本身,这倒逼开心麻花下一步在产品端和空间端进行更深度的打造。以开心麻花在杭州的剧场为例,剧场外观时尚,主打年轻牌,除喜剧演出外,还有戏剧展演空间、原创孵化空间、儿童剧团培训空间、即兴戏剧空间、时尚秀互动空间、戏剧主题休闲空间等。有的剧场,还有咖啡、文创、戏剧衍生品等。

去年年初,“开心麻花”品牌正式进驻济南,建设开心麻花山东总部基地,通过开心麻花山东公司和总部基地的设立,会更好地联动山东和河南两大区域市场,未来预计年度举办和输出演出总量将达到500场。

孵化起步早,风险应对好

早在三年前上海文化广场已启动原创音乐剧孵化项目,目标就是“小而美”的音乐剧。2021年有10部音乐剧可以从上海出发进行全国巡演,其中四部是原创孵化,六部是中文版制作剧目。它们成本低、存活度高,虽然收益不能跟大剧场项目相提并论,但让中国观众看中国原创音乐剧显然意义更为深远。

上海文化广场原创音乐剧孵化始于2019年,首届征集到77部原创音乐剧作品,投稿人中不乏仍在校的95后。2020孵化计划收到147部投稿,这一数量几乎达到2019年的两倍,孵化作品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稳定质量让导师和评审惊讶,更大胆的唱段与编曲处理、更多都市故事中飞扬的想象力,从人工智能到科幻未来、从律政励志到爱心助农,音乐剧可以讲各行各业的故事。

当演出市场受限成为常态,大制作音乐剧面临商业回报困难愈加凸显。各地剧场的态度也更为慎重严谨,无一不对剧目精挑细选。上海出品中小体量音乐剧不以华丽的舞美、歌舞大场面取胜,而以全情投入的歌唱、细腻丰满的人物层次“撑满”剧场。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未来音乐剧市场将更强化‘小而美’的运营模式,控制成本和巡演风险的同时,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制作机制,从小戏做起、从内容做起、从人才和机制做起,让观众觉得物有所值,才是行业的根本。

“场制合一”提速,不独为演出“专情”

就在不久前,繁星戏剧村对外宣布,戏剧村完成首轮融资。资金将用于繁星戏剧村的全国拓展、新消费品牌孵化、版权经纪业务和全新戏剧内容研发,助力繁星戏剧村从中小剧场运营和演艺IP运营的全面升级,成为具有强大商业化能力的文化企业。

繁星戏剧村2009年在京创建,这个全国首家民营戏剧文化产业园,自称是“北京四合院里的百老汇”,也是西城区长期重点支持的本土优质民营文化企业。经过十余年的运营发展,已形成以“中小剧场集群运营”为方向,以戏剧内容“场制合一”模式为核心,融合美术展览、文创衍生、音乐现场、艺术培训、线上内容孵化六大板块为一体的全国独有文化业态。

除北京、成都两大阵地外,繁星戏剧村将加速其“场制合一”模式的全国化拓展,在全国多个重点城市进行剧院和驻场演出模式的布局。繁星戏剧村还将推出旗下戏剧新消费厂牌OFF STAGE。该品牌将整合展览、零售、餐饮、演出、艺术企划等多种业态,通过环境戏剧、实验剧场、戏剧演读会等创新戏剧形式为商业赋能。繁星戏剧村将大力发展版权经纪业务,整合其在戏剧、文学、艺术方面的大量优质IP,实现IP与资本的对接及转化,创作优质院线及线上内容。戏剧内容研发方面,繁星戏剧村还将打造北京首个四合院沉浸式戏剧演出,开创“内容+场景”的创新模式。

作者:姜琳琳

编辑/排版:刘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