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被遗忘的设计:他们曾经用销量证明,“民族的”还真就是“世界的”!

2021-08-26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还记得我之前写的《经典纹样和传统色谱 | 网络热门图书鉴定1》吗?其实同类型的书籍这几件真是出了不少,可以说“传统色谱”和“传统纹样”因为它具象又通俗的特征,成为现在许多人非常追捧传统的入口。但就跟我在《这些民俗反而很冷门?国家级非遗中的“传统七夕”》里说的一样,这些“传统”其实更多意义上是“历史”,而缺少“传承”“复兴”这样的概念——这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但实实在在将会对未来“国潮”“国风”命运起关键影响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很严肃的状况,“现代”毕竟不比“古代”,生活方式变了,人们的需求变了,如果一直仅仅只是照搬过去的元素,做出来的产品可能永远只是翻模的冰棍,萌化的盲盒,仅此而已。不是说这些产品不好,而是这些领域太窄了,不足以让“中国风”成为一种真正的令人敬仰、引人追随的审美风格。

△ 从惊艳到跟风的文创雪糕

其实,将近半个世纪之前,曾经有过一批图案设计师做过将传统再设计、形成可被现代接受但依然具有中国趣味风格的尝试,并且在国际市场上验证了它的成功,只不过被人遗忘了几十年。

1972年,中美建交,中国的产品得以涌入美国市场。在那样特殊的年代下,这样的商品出口不仅仅可以赚的外汇,更加可以帮助建立国家形象。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考虑到当时美国市场的需求和彼时产能落后的中国所能有的生产优势,最先进入美国的商品之一进入是中国的手工地毯

短短十年间,中国地毯就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第一,增长达到了66倍,赶超了如今依然非常强势的地毯出口国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这十年间,美国市场的消费量增长了一倍,在这新增需求里,更是有60%以上都选择了中国地毯,这是空前的但鲜少被人提及的商业胜利

△ 北京织毯工人

除了一贯点满的工艺技能点,当时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设计,更是获胜法宝之一

回想一下中国纺织历史,地毯并不占据主流。尽管中国新疆地区可能是实际上最早的毛纺织起源地之一,但以蚕桑为主的中原地区看来,地毯终究是一种带有西域色彩的产物。但我们依然能从敦煌壁画里,清宫旧藏里,看到一些毯类身影。

△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像(临摹),莫高窟130窟

△ 红呢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纹炕毯,清光绪

这样有限的文物资源,设计者如果仅仅只是将相关文物图案重新描摹后生产出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根据古物进行复刻,别看现在呼声很大,实际上中国人自己都不见得喜欢,又如何能赢得美国市场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中国第一代图案设计师们开始了继承并创新的设计之路

△ 北京地毯研究所—中国地毯图案艺术中心”主要成员(摄于 1982 年)

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市场调查啊,连个国际市场的信息来源都没有。而且,如果说中国地毯的设计卖点是东方古典美,可那几个地毯出口国哪个在国际市场上不是有异域风情了?最终赢下这局的,靠的还是设计师们敏锐的现代审美和出众的传统配色。他们并不是迎合了美国市场的口味,而是他们证明了自己的设计就是最具继承性和时代感的品味

当时的设计师不仅没有国际市场信息,连国外图案参考书都没有,中国自己的图案整理资料也十分稀缺,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没关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在这里就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他们到祖国各地采风,没有相机就手绘,把传统图案临摹下来,从历史与自然里汲取灵感,最终设计出视觉上舒朗简练、清新舒雅,寓意上含蓄大方、哲理深刻的“中国图案”

当时对于地毯的艺术创作,根据灵感来源的不同,可以分成古纹式、锦纹式、民族式、燕京式、古绣式等很多种。其中,1973年根据青铜器、漆器、陶器、丝绸、锦缎等装饰图案而创新设计出来的古纹式最为畅销,不仅仅是美国市场,在日本和欧洲市场也极受欢迎。

在古纹式图案里,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老朋友”,但又不会令人尴尬。我之前点评古装剧考据的时候就提到过,我最怕的是那种看得出素材来源但安放得又不得当的设计了,不知道是设计师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找了参考,还是真的就不会化用,反正结果就好比手指上的肉刺,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我去揪掉它。但在第一代图案设计师们手里,元素没有堆砌感,它仿佛就天生就该在那里,舒适又妥当。

1984年,一款古纹式飞凤纹地毯在西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波兰兹南国际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

△ 古纹式飞凤纹地毯

如果不是当时的介绍之类被保留下来,你能看出它是以北京出土的元代青花凤头瓷壶和青花瓷盘为设计素材的吗?而且,构图中出现了很多凤凰元素,但都根据出现的位置进行过姿态的再设计,与点缀的莲花、串草巧妙结合,图案流畅而细腻,配色典雅且古朴。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人们看到设计以后的触动。

这款所使用的是北京式构图。所谓北京式构图,便是当时由北京地毯设计者所创立,他们也是古纹式图案的创立者。北京式常见格式是外饰有三道边,分别是闸边、大边、小边;四角有角云,有的会装饰团纹;中心的主题图案称夔心,与四角形成俗称“四菜一汤”的平衡构图。

北京式在题材上的特色就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选用龙、凤、八团等带有宫廷文化的元素,但又在中间穿插灵动自然的彩花。庄重严谨之余,也不失清雅秀丽。

△ 京式图案构图

想想我们现在做类似的设计,是不是就只是把一些服饰、建筑、器物上的图案摘下来再组合贴一下就行了?什么构图、什么平衡、完全就没考虑似的!

咱还是以《玉楼春》为例(谁让它得罪我了呢),这部服化道吹上天的剧,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做“再设计”,只要能选对文物照抄就行了。文物选不对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谈过了,但是照抄的功力也不行啊!比如剧中做过很多版的百子衣,是连对称构图都不会吗?

△ 《玉楼春》

而且作为一个有吉祥寓意的衣服,竟然还有图案被切割了。知道这样无法形成完整构图的刺绣衣服会像什么吗?像古董衣魔改,就跟出门挂个佛头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看看其他百子衣,且不谈设计了,哪怕是个照抄,也得看看人家的整体性是啥样的,最忌盲人摸象。

△ 百子题材服装

设计讲究是“融会贯通”,以前的设计者看似可以获得的资料讯息很少,但是他们的用功深啊!只有将传统图案的特征和意义都了解清楚,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最终才能成为新式但传统的图案设计,从而将“民族的”推向“世界的”

还有就要提一下配色了,现在似乎是掉进了一个怪圈,一到高饱和度和高对比就是十分艳俗,一到低饱和度和近似色就十分阴沉。也可以看看当年的这些设计,配色再也不是为了配色而配,而是将颜色作为了一种设计语言

△ 古纹式图案

前几年非常流行那种涂色书,国内也用文物线图出过几本。可是你看呀,如果从设计的角度看,好设计是连配色都是无可取代的呀!

这些人是大师嘛?不,他们最多只算是大师们的弟子,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设计师。就像你买一件T恤、一套家纺并不会去深究是谁画下了这些图案一样,他们在当时也不曾想过自己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儿

然而,出道即巅峰……

这批70-80年代的图案设计,在当时那样落后且封闭的环境下被创造出来。这批设计师,会心摹下传统,用手绘制复兴,最在时代更迭里慢慢被遗忘了。

计划经济时期的手工地毯几乎全部用来出口创汇,而90年代市场开放后,国内却根本不具备消费地毯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图案就被掩埋在故纸堆里。因为它们当年是用于生产的,而不是当作艺术创作,资料没有得到系统整理,于是人们就渐渐忘却了这些“继往开来”的设计。

2017年“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文献展”在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缪维教授找到了如今已是耄耋老者的那一代设计师,整理他们的线描生产稿和投产用的小照片,并使用现代数码技术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和我们一般会看到的图案纹样书籍。

△ 常沙娜、温练昌、李永平、崔栋梁等中国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 参加“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文献展”,展览中展出的图案作品均 由本书作者缪维复现制作,并整理形成本书

也就是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中国传统图案经典》,书中还将部分设计素材从地毯图案里提炼出来,“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当年设计者化用的方式。

△ 《中国传统图案经典》内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