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博物识珍|敬老尊寿 尚德彰贤

2021-08-27

敬老尊寿 尚德彰贤

——馆藏清道光二十四年萧太孺人寿幛赏析

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了一幅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寿幛。

这幅寿幛源自今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是陆川县乌石镇坡脚村罗氏族人为萧太孺人祝寿的贺礼。

寿幛反映了清代民间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广西乃至岭南不可多得的刺绣珍品。

以幛贺寿古风俗

曲阜孔府七十五代衍圣公夫人彭氏五十寿辰的厅堂陈设

(图片源自网络)

明清时期士大夫阶层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看重功名和道德。

寿幛始现于明而盛行于清,是旧时人们为年老的人祝寿时将祝寿文字书写或刺绣于布料之上,作为寿礼赠送对方,挂于厅堂正中的一种幛子,也称为礼幛。

寿幛大多选用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制成,颜色多为红、绿、绛、紫,字体大多为金色,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与寿诞热闹喜庆的气氛十分相配。

当代广西那坡壮族民间的红布彩绘松鹤百合寿幛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

绣工精巧添喜吉

馆藏这幅寿幛的面料为枣红色绸缎,竖长方形,纵4.77米,横2.85米。寿幛顶部正中绣有一条盘龙,龙口下面绣有一方金色印章。盘龙左右各绣有一只在祥云之间展翅飞翔的彩凤。

寿幛四周绣满各种吉祥图案,有福禄寿三星、“八仙”、寿山福海、阁楼、仙鹿、蝙蝠、麒麟、瓜瓞绵延等。绣法为盘金绣,细致精妙,人物形神兼备,花鸟、瑞兽栩栩如生,寓意吉祥,令人惊叹。此外,这幅寿幛还配有五幅“贺词布联”,写满了贺寿的官僚、亲友的封授名号。

文辞恳切记贤德

寿幛中间呈“回”字形,用702字楷书颂扬萧太孺人为人、教子、养生、齐家的传统美德,字体苍劲,笔锋清晰。全文如下:

旌表节孝叔母萧太孺人荣寿序

滑动阅读

从来之人所难得者,寿也;然亦有耄耋期颐,而贤不著于闺帏,德不达于朝宁,如此人者,天即永其年,世究不钦其范也。惟境愈变而心愈贞,年愈高而节益显,萱庭树臬,朝野交孚;如叔母萧大孺人,则有不朽之寿焉。孺人毓自天水名门,少禀异姿,贞静幽间,温恭淑慎,无疾言遽色,洵女君子也。年十九,归荫亭叔公,鹿车同挽,鸿案壮,篝火伴读,相夫子以游痒;事高堂,色养备至,问视必勤,极得二人欢心,妯娌间情文相接,礼法自持,同爨而不计多寡,析产而不争肥硗,忍让齐家,此其德之徵于常者也。然而款冬之花,经霜益茂,荆山之玉,遭刖斯珍;古来贞姬,类皆亲历苦雨,人存正气,何妨日受凄风。孺人失偶,正值二十九之岁,兼以翁制未阕,姑病未痊;衾流血泪,粉壁尽哀凉之声,竹有斑痕,霜帏皆凄楚之状;乃心盟金石,誓矢析舟,上慰老母哭子之心,下全夫君启后之志;始则双丁绕膝,继则一夔承家;虽董以名师,辅以益友,而闺中诰诫,刻刻以孝友睦姻为题,膝下防闲,时时以礼义廉耻相责,爱而能劳,母道而廉父道师道焉。今观令子遐山,华实并茂,品学兼优;帜树鸾旗,文膺鹗荐;力建祖庙,而敬宗之意弥诚,梓刻家乘,而收族之功悉著;冬蒸春祀,则会立于祠,雀角鼠牙,则争排于里;外而清操自励,即内而慈颜渐舒,故族党既见永叔之贤,子姓愈仰欧母之德。易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非即孺人之谓耶!若乃敬师长,勤树艺,屏罗纹,富而无骄,暮而犹绩,款宾以礼,御下以宽,贫者施粟米布帛棺资,了无德色,孤骸之无主者,尤加意体恤,随时检葬,即此贞德之馀,亦妇人中所罕见也。余自庚子桂折京闱,辛丑车旋栗里,捧读部文,知孺人得旨旌表,给银建坊,因叹德报不爽;他日膺繁祉,受荣封,其馀庆正未有涯也。本年七月四日,为孺人设悦之庆,秋开玉宇,萱草长生,律应金风,婺星正耀,合族子弟佥议制锦称觥,而徵余言以介寿。余思孺人清风播于百代,贞节显于陆阳;伫看如冈如陵,寿身寿世,常留巾帼仪型,以为天下劝;因付一言以侑康爵。

孺人是我国古代对妇人的尊称。通过解读可知,萧太孺人年轻时是大家闺秀,十九岁嫁到罗家,与丈夫伉俪情深,持家有道,但在二十九岁时就守寡了。丈夫去世之时,给她留下年迈的母亲、生病未愈的小姑和两个幼子。柔弱而坚强的萧太孺人“上慰老母哭子之心,下全夫君启后之志”,负起代夫行孝、抚养子女之责,培养出“ 华实并茂,品学兼优”的儿子遐山。同时萧太孺人还慈悲为怀、帮扶弱者,获得了朝廷的旌表。

从寿文中出现的“耄耋期颐”推测,萧太孺人寿高至少八十以上,守节至少已有五十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操持一家老小事务,将孩子养育成人,尚且不易,更何况守寡的萧太孺人。在漫长的岁月里,萧太孺人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却依然能保持一颗贤德之心,“境愈变而心愈贞,年愈高而节益显”,“清风播于百代,贞节显于陆阳”,让人敬仰。

治国齐家兴风化

广西灌阳文市镇月岭村“孝义可风”石牌坊

(图片源于灌阳县文物管理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家庭作为国家的基础细胞,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学提倡家国同构,强调家庭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统治者也充分认识到家齐国治的道理。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谨夫妇。”

为了在民间倡导忠、孝、节、义的德行,我国古代社会萌生出一种表扬制度——旌表。“旌”原意是旗帜,“表”与“标 ”通,意指立木以彰显、告示某事物。“旌”“表”连用,意即树立匾额、碑石、牌坊等标志,以示表彰。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资助建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

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弘扬与强化程朱理学,极力提倡女性节义孝顺,维护男权家庭的稳定、延续和发展。对在丈夫去世之后守节不嫁,守节达到政策规定年限的节妇,政府明令进行旌表并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例如明朝朱元璋规定:“民间寡妇三十已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除本家差役。”据《清宣宗实录》记载,自嘉庆二十五年到道光二十六年,朝廷一共旌表守节合制58981人。

在古代社会,能获得中央朝廷的旌表是至高荣誉。被旌表者美名远扬,成为地方妇女的典范,其家族也成为伦理风化和社会秩序的倡导者、引领者和维护者,显赫一方。寿幛主人萧太孺人的侄子,例授文林郎拣选知县罗士奇在得知其叔母萧太孺人获得朝廷旌表给银建坊后,感叹老人是“德报不爽”,欣然写下寿文“以为天下劝”,自豪之感溢于言表。而封建统治者也通过旌表,使儒家价值观在乡村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章培恒、喻遂生. 二十四史全译·明史[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3503.

[2]申时行.明会典·旌表[M].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218.

[3]统计资料来自《清宣宗实录》,转引自陆益军.道光朝旌表贞节及其争议,江苏师范大学学报[J],2014,40(4):79-83

作者简介

马卫红,女,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及藏品保管研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原文已发表于《民博论丛 2017》,广西民族博物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微信发布时有删改。

-END-

关注我们

文稿来源/ 马卫红江致远(陆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图片来源/马卫红

编辑/ 黎竞 覃元励

校对/ 马鋆

责任编辑/ 梁燕理、刘治福

官方微信订阅号/gxmb_org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