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三次齐鲁行

2021-09-03

□许志杰

日本作家井上靖,曾在1957至1988年的31年间,27次访问中国,足迹踏遍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黄河故地、江浙京沪粤以及东北地区,写出大量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史诗类小说、笔记。如《敦煌》《太平之甍》《孔子》《楼兰》《苍狼》《成吉思汗实录》等,还被推举为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井上靖的第16次和第18次,以及最后一次第27次访问中国,都是以山东为主要目的地,访问了泉城济南、孔子故里曲阜、齐国故都临淄和淄川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井上靖最后一次访华,恰好是他81周岁生日,对外友协和山东省在济南为井上靖办了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生日活动,也是他一生迷恋中国和中华文化之绝唱。从此以后,因为身体原因井上靖再未能到中国访问。

井上靖

1981年9月23—29日,井上靖率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九人访问中国,先是赴北京参加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结束后的26日晚,井上靖等人乘坐火车前往曲阜。临行前,周扬为代表团举行欢送晚宴。27日早晨7点多,火车抵达兖州站,然后转乘汽车前往曲阜,下榻中国国际旅行社曲阜分社的宾馆。早餐后即参观孔庙,下午又参观了孔府、孔子墓、周公庙、鲁国古城遗址。第二天一早井上靖等人离开曲阜,由兖州乘火车去往上海。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虽然有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名分,但此次山东出面接待的还是省文联的两位副主席,他们是刘知侠和苗得雨。刘知侠是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等,苗得雨是著名诗人。当年出版的《山东文学》第11期刊登简短消息报道此事,题目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到曲阜参观访问》:“以日本著名作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为团长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在北京参加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后,九月二十七日到曲阜参观访问。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刘知侠、苗得雨专程到曲阜迎接客人,并陪同客人参观了孔府、孔庙、孔林等名胜。当晚刘知侠、苗得雨还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苗得雨后来对此次陪同井上靖参观曲阜曾有描述,日本代表团中有一位女士问及乘坐火车的地方为什么叫兖州,曲阜为何没有修建铁路。苗得雨给予回答,说兖州是古代中国九州之一,名称延续下来。

时隔一年多后的1982年11月22日至12月3日,井上靖再次率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成员包括井上靖夫人在内共八位成员。他们先到了上海,第二天去华东医院探望了病中的著名作家巴金,之后飞往北京,24日上午拜会文化部长朱穆之,下午乘飞机到达济南,入住济南饭店。晚上,山东省和济南市有关领导宴请井上靖一行。翌日上午,乘坐汽车从济南去往淄博,参观位于淄川蒲家庄的蒲松龄故居,又到齐国古城临淄参观临淄文物管理所、齐国城墙遗址。26日上午,到山东省博物馆参观,下午乘飞机返回北京。

井上靖和冰心

非常不幸的是,1986年井上靖被发现罹患食道癌并接受手术。但是,体质明显弱化的井上靖还是两次访问了中国。1988年5月3日—12日,井上靖第27次到访中国,3月5日在北京出席电影《敦煌》特别试映会,当天晚间飞抵济南。3月6日在济南出席了山东省政府有关单位为其举办的81周岁生日宴会。第二天,乘汽车再赴曲阜参观,两天后经上海返回日本。这是井上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也是他最后一次走出日本国门。此后,井上靖病情不断恶化,于1991年去世,享年84周岁。

井上靖三次到访齐鲁大地,其中两次来到孔子故里曲阜,既是这位日本作家对齐鲁文化的亲近,也为他创作著名历史小说《孔子》实地感受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复制历史情景,增加鲜活人物情节。为此,井上靖留下大量有关孔子故里的笔记资料,仅在日本神奈川近代文学馆收藏的井上靖访华笔记中,就有《孔子》相关的河南、山东考察旅行资料20件,非常详实丰富。接受食道癌手术之后,井上靖两次访问中国,都不是公务性活动,而是为完善创作《孔子》的再采风。从中可以看出,已经80高龄的井上靖对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位研究井上靖文学创作的中国学者认为,在井上靖的脑海中,旅行是文学创作的延伸,旅行过程中的感悟为作家追寻的人生主题提供了精神源泉。井上靖就是通过旅行中对中国的感悟,来丰富与充实自己在历史小说中一直追寻的历史观,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这是井上靖的中国旅行与其文学创作间最根本的联系。由此就不难理解井上靖为什么能27次访问中国,写出《孔子》等那么多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小说和散文随笔。

《孔子》是井上靖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写作《孔子》时,井上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虚弱,甚至一度有放弃的念头。《孔子》调查旅途中井上靖手记上记录着现实的见闻,心中萦绕着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历史,感悟着自己的人生。

在曲阜时,井上靖坐在泗水河畔,在川流不息的河水旁,感悟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刻含义。这是1988年5月,他已身患重病,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他或许已经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数日来漫步于孔林与泗水边”的井上靖,坐在泗水河边的一块石头上休息,有一些无奈和落寞。与他同行的佐藤纯子女士,用相机把这一瞬间记录了下来。照片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近前是流淌的泗水,他的脸微微朝向镜头一边,看着远处。这就是在孔子的故乡进入小说《孔子》遐想中的井上靖,也是他留在齐鲁大地的最后一张照片。

井上靖在泗水河畔

为了写作《孔子》,井上靖用了10多年的时间去酝酿、准备,最终于孔子诞辰2540周年的1989年得以完成。小说最早在日本的《新潮》杂志连载,经由翻译家郑钦民翻译,同时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学刊物《柳泉》连载译文。1990年新潮杂志印行单行本《孔子》一经问世,迅速突破百万册,获得日本第42届野间文艺奖,第二年中文版出版发行。

行至晚年的井上靖最终选择孔子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作为自己一生写作的终点,得益于孔子思想一以贯之在日本的传播,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井上靖笔下的《孔子》正是以《论语》思想为遵循,并结合其思想内涵塑造孔子形象的一部小说。他认为“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以研究《论语》著称的美国克里尔教授与日本学者和辻哲郎博士把孔子称为‘人类的导师’,这是最恰当不过的评价。孔子的确是人类永恒的导师。”

井上靖的《孔子》全书近20万字,从始至终把访谈作为第一现场,无论主人公的讲述与答问,还是其他人的参与都是以第一人称对话的形式进行,没有作者的客观描述。这样的写作形式在当时的中文写作中尚不多见。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孔子原型创作的历史小说,还是第一部由外国作家写作的以孔子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学者评价《孔子》是井上靖作家生涯的顶峰之作,也是他在意识到自己生命尽头来临之际,将自己的身、心乃至生命融入笔端,书写出的超越生死的无悔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绝笔之作《孔子》可以看作是作家井上靖小说形式的遗书。

井上靖著作《孔子》

今年是井上靖先生去世20周年,第一次访问山东40周年。他的作品在中国、日本以及世界的很多地方,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2019年深秋,我到日本奈良看见井上靖的日文作品集,其中就有《孔子》《太平之甍》等。翻看版权页,发现这些书已经累计印刷到了第27次,几乎每年都会加印。令人羡慕和敬仰。

谨以此文纪念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井上靖先生。当然,更好的纪念是读他的书,学他孜孜以求为文、为业和谦逊不骄做人的精神风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