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青花凤首扁壶:元代“鸾凤和鸣”喜相逢

Image 2021-09-06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600多年前,一件青花凤首扁壶和“情侣”走散了,辗转千里,来到新疆。而今,这件青花凤首扁壶和“情侣”分别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阿力麻里古城遗址附近、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历经沧桑,终于在北京的一场展览中重逢。这件文物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青花凤首扁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提供

5月24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讲解员艾孜再木·吾拉木告诉记者,这件青花凤首扁壶于1998年在阿力麻里古城附近出土,高18.4厘米,口宽4厘米,底座直径8.2厘米。壶体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柄和壶嘴有残缺,凤形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直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是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凰飞翔于牡丹丛中的情景。

“它的器型很独特,既传承了中原天鸡壶外形特点,又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马镫壶的扁体造型特点。”艾孜再木·吾拉木说,这件文物壶嘴设计也很独特,有两个出水口,“所以,它是生活用品还是酒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宣教科负责人康萍说,这件文物刚征集到博物馆时,人们对它了解不多,随着相关专家的研究和认定,它的“身世”之谜日渐清晰。“后来,经过专家现场认定,我们才知道这是一件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世仅有两件。其中,一件出土于伊犁,另一件出土于北京。”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的扁壶,曾破碎为48片,历经13个月的精心修复,才得以“重生”。

2009年3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受邀参加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元代青花瓷展览,两件青花凤首扁壶历经沧桑,终于在北京重逢。

当它们同时出现在展厅显著位置时,凭借极为相似的外形和精美漂亮的纹饰,立刻吸引很多人围观询问。

“两件文物除了壶身凤尾的样式不同外,大小几乎一致,造型、纹饰位置也一致。”伊犁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安英新说,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在对比两件文物后认为,北京出土扁壶凤尾纹饰是卷草纹,而伊犁州出土这件是锯齿纹,“专家推测,这两件文物应该是一凤一鸾,两者在一起叫鸾凤和鸣。”

青花凤首扁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提供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于元代。元代青花瓷,因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国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元代青花瓷存世数量较少,国内收藏仅有上百件。

元代,中国海外贸易繁荣,大量青花瓷一度被运输到国外。当时的青花瓷器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体形高大、纹饰繁密的大盘、大罐、梅瓶等,主要运输到中东、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还有一类是体形小巧、纹饰疏朗的盘、碗、杯等,大多是供宫廷、贵族等使用。

两件青花凤首扁壶类型显然属于后者,那么它们中的一件又是如何来到新疆的?

安英新结合这件文物出土于阿力麻里古城附近分析认为,元代时期,阿力麻里古城曾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统治,“阿力麻里古城遗址曾出土过元代的青花瓷,所以,这件文物出现在这里并不稀奇。它有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新疆。”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结合文物器型、纹饰和《元史》记载分析,这件青花凤首扁壶有可能是元朝皇族专门在景德镇烧制后,赏赐给察合台家族成员用的瓷器。

据史料记载,阿力麻里古城在察合台统治时期周长约50华里,城内“市井皆流水交贯”,被誉为“中亚乐园”,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东西方文化的汇聚之地。

“这件青花凤首扁壶融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于一体,又将中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其中。它的发现,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元代青花瓷的辉煌历史,以及元代对外交流的盛况和不同文化的融合,也见证了元代时期中央政府与西域血脉相融的历史。”康萍说。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