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打赏,换来千古留名,当年王伦送给李白的礼物到底值多少钱?
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里曾记载了,当年李白为何要去见汪伦的原因: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而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大意就是李白是被汪伦骗了,才去的泾川,但这种童话故事在成人眼中,实在是经不起任何推敲,你说十里桃花,那还靠谱,有人相信,但万家酒店,别说泾川了,长安城内都没有这个数。
因此,李白去见汪伦,最大的可能是最后一句话,为的很可能是接商单,写软文,毕竟千金散尽,总要想办法让它们还复来吧。
古人的诗词里面有名堂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世,谁不想生前风光无限,身后留名千古,然而奋斗一辈子,真正能在史书上留下直言片语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十四史当中,咱们随便拎出来一个人,那都至少是省部级的大员,但真正能够做到名垂千古、后世妇孺皆知的,绝对属于凤毛麟角。
不过,在古代,一个人想要火、想要留名的话,确实存在着一条终南捷径,那就是找到一个必然千古留名的人,让他帮忙给自己刷一波存在感。
这种操作,在唐代的诗词圈里面,其实广泛存在着。
毕竟这些文学大佬们,生前世人皆知,身后诗词更是成为绝版孤唱,在他们的诗词当中,但凡随笔提一下自己,别人只要诵读诗词,想记不住自己都难。
不过,对于这种事儿,当时的诗人们也是比较抵触的,毕竟诗词讲究的是一个风雅,你如果硬要带货、打广告的话,读者们的体验感,不由自主地便会差很多,这样一来,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太好。
因此,很多诗人在接这种商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只是在标题中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地提一嘴,比如说送王主簿XX,别刘十三XX,寄张郎XX,实在躲不过了、“交情”很深的,才会硬着头皮将名字明确地写到标题当中。
不过,咱们读诗词,往往记住的只是其中的警句,大多数人对诗词本身的题目,其实印象并不强。
特别是那种超过五六个字,送XXX去哪里的标题,直接选择性遗忘,知道这首诗,但不知道这首诗题目的,大有人在。
但凡事总有例外,在唐朝有一个人找到了当时顶流诗人为他打广告,而且还在诗文当中提名道姓地给他疯狂打Call,这一波操作,算是彻底让后世的人们,记住了那个原本应该被历史所湮没的地级小官——汪伦。
汪伦给了李白多少东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中国,不知道李白这首《赠汪伦》的人,恐怕真的不多,首先题目很明了,就仨字,不难记。
其次,题目已经点名,在诗词当中重复打call的,整个全唐诗中,绝对稀缺。
也亏得诗仙这种顶级大佬,才能将这么明显的广告文,作得如此不着痕迹,那么当初汪伦打这波广告,出的广告费到底有多少呢?
按照野史来看,当年汪伦以十里桃花,万间酒店诓李白来这里度假,包吃包住,好酒可劲儿喝,管够;还亲自招待陪玩,游山玩水。
临别时,还送了李白两件礼物:
良驹八匹,官锦十端。
包吃包住、陪旅游,这待遇对于诗仙李白这一级别来说,这也只是最基本的起步价,但汪伦后面给出的礼物,确实让李白,动容了。
唐朝时期的马匹,按照李白那个时代的市价来算,大概在35-40匹绢之间,因为当年回鹘曾经来大唐交易马匹,曾要出过天花板价格——40匹绢。
“回鹘恃功,自乾元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那么一匹绢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匹绢大概是800文,而当时一斗米的价格在50文,按照成年男人一年口粮七石二斗来算的话,四十匹绢可以顶一个成年男人近9年的口粮。
那官锦又值多少钱呢?
唐代以物易物比较盛行,锦、绫、罗、纱、绢等丝织物在当时都属于硬通货,而唐代丝织业分为官营和民营。
相比作坊类的民营莆田系,官锦不仅质量高,而且品牌形象好,价格自然要高不少。
但锦本身的价格就非常高。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古人也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在当时人们更多交换的其实是缯、绢这类相对廉价的丝织品。
织一匹绢,大概需要两人四五天的时间,才能织就而成。而织一匹锦,不仅需要专有的面料,同时耗费几倍的人工和时间,简直是丝织品中的限量版爱马仕。
那一年,汪伦好吃、好喝、好玩招待着李白,随后还送了他七十二年的饭票,以及十几个限量版“大额硬通货”。
在这么深的“友情”面前,连李白也不得不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呀。
不得不说,汪伦这次打广告,效果确实很成功,但人家的广告费确实给的也是相当给力,让诗仙能够心甘情愿地为他站队,疯狂打Call。
“汪伦,汪伦!我的好朋友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