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每个文艺青年都想成为_______

2021-09-08

电影《爱情我你他》中的裘丽

在《双面劳伦斯》中,导演多兰曾借女主角Fred之口说:“天空是我们唯一的边界”。

第一次看到米兰达·裘丽(Miranda July)的作品和她金光闪闪的履历时,我就忍不住想起了这句话——平庸者的人生大多相似,而天才们却从不吝啬于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更远处。

Miranda July

作为一名跨界艺术家,米兰达·裘丽拥有作者、导演、编剧、音乐创作人等多重头衔,是美国小年轻心目中最时髦的文艺领袖:她的电影处女作拿了圣丹斯和戛纳的大奖,紧接着,第一本短篇集《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又获得了奥康纳小说奖,而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她四十岁之前。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两个疑问:米兰达的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吗?以及最重要的,接下来她还打算干点儿什么?

Miranda July

01.

古灵精怪的天才导演

二十七岁的夏天,我拿到了教育硕士学位,却终于确定比起当老师,自己还是更喜欢自由自在地写作。于是我来到上海,租下了一间不到二十平的小loft。房子位于巨鹿路的弄堂里,一人宽的旧楼梯质地松脆、陡峭异常,每天傍晚扔完垃圾回家时都感觉自己是在徒手攀岩。

深夜降临后,街上的亚逼们纷纷离开迪厅打车回家,这座以傲慢和时髦著称的城市也难以摆脱沉默的命运,我躺在一片黑暗之中,似乎能听见墙体内部正持续发出轻微的断裂声:咔嗒咔嗒。

《将来》,2011

每当这时,我便很难不去将自己的人生与米兰达·裘丽的人生进行对照,我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朝一日或许能够成为像她那样的人——如果你认识米兰达,你就会知道,所有像我一样的女孩都想成为她

现年47岁的米兰达·裘丽出生在美国东北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小有名气的出版商。从私立学校毕业后,她开始学习表演。然而对于那些脑子里塞了太多奇思妙想的年轻人来说,学校似乎永远不能让他们感到满意。由于不愿被所学习的专业限制,她在大二时选择离开校园前往波特兰。

Miranda July

此后她开始尝试拍摄一些短片,并且在2005年执导了人生中第一部正式的电影作品《爱情我你他》(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请注意是“我你他”,不是“你我他”,因为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想去一探究竟时,搜索《爱情你我他》得到一部印度歌舞片,看了十分钟才觉出不对劲。

这部以上帝视角展开的独立小品为观众勾勒了一幅奇妙的生活群像:以开出租车为生的年轻艺术家,遇见刚刚离异、带着两个拖油瓶儿子的皮鞋推销员,他们相爱了,但依旧不知如何是好;早熟的青少年们用尽各种离奇的手段去探索爱与性;女网友为一句荤话感到欲火焚身,却不知网线另一端只是一个不怎么会打字的五岁小孩。

《爱情我你他》,2005

《爱情我你他》斩获了包括最佳处女作在内的四项戛纳大奖,它具备着最典型的米兰达·裘丽个人风格幽默感、对艺术刻薄的戏谑、以及对“关系”本质的观察与探讨。

当女主角穿上那双左边写着“ME”而右边写着“YOU”的小粉鞋翩翩起舞时,这一切便形成了最为直观的隐喻:如左脚与右脚一般,我们彼此试探、我们炽烈地摩擦、我们相遇又分离

《爱情我你他》,2005

也许是由于起点太高,米兰达·裘丽之后拍的《将来》和《亿万富翁》都没能突破《爱情我你他》的成就。

虽然不排除“天才的灵光只能闪一小会儿”的可能性,但我们依旧有理由去期待米兰达的下一次表现:毕竟她有太多鬼点子了。

她的横溢才情远比生活本身更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牙膏味儿还是芥末味儿。

《将来》,2011

02.

“用四级单词写作的奥康纳奖得主”

在电影界一鸣惊人之后,米兰达·裘丽又忙不迭地跑去文学圈大闹天宫:2007年,她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弗兰纳里·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要知道她打败的对手可是后来的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

争议声随之涌来:一部分人觉得她的作品缺乏情节、没头没尾,根本难以称为“小说”,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这本小说集才情横溢、勇于突破形式的限制,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Somebody", 2014

但也恰恰是这种不拘于形式的创作态度,让米兰达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书信集《碎片》中,埃莱娜·费兰特曾经这样阐述了她所理解的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当作品完成时,它的意义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所有人”。

尽管米兰达·裘丽的《爱情我你他》并没有太明确的情节线,但其中每个出场人物的生活片段都在以某种奇妙的方式相互重叠,需要观众去穿针引线,将这些碎片般的场景缝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里,观众同样参与到了作品当中。

"I Began with Performance", TateShots

相类似的叙事视角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我们甚至可以说,以“碎片“作为切口去观察生活,几乎就是米兰达·裘丽所有短篇小说的主题:她非常擅长发现那些细小的、极易被忽视的瞬间

Miranda July

她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收录了十六个形色各异的小故事

《公用露台》讲述孤独的都市女孩与楼下邻居之间尴尬暧昧的情愫;《一无所求》关于一对女同性恋爱人,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接受令人难堪的工作;《在2003年做爱》的主角则几乎是作者本人的倒影——一个天才小说家在等待出版商回应的过程中,陷入了对自我的反思。

Miranda July与小说《第一个坏人》

米兰达·裘丽的小说里永远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取而代之的是零散的情节、跳脱的语言以及满到快要溢出来的想象力。也许在她看来,一味追求故事情节只会带来限制,而她更愿意在小说中展现的,是内向的人物心理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她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有一些人永远在期待与文字调情,他们极力想要展示自己在遣词造句上的熟练技艺,但很显然,米兰达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她习惯用简单词和动词而非比喻句去搭建文本,也非常敢于打破语言自身的节奏

《玛德琳的玛德琳》,2018

青年作家(同时也是米兰达·裘丽两本小说的译者)周嘉宁曾经这样形容米兰达的语言风格,“她表现得好像是自己并没有熟练地掌握英文这门语言”。

但恰恰是这种孩童式的、喃喃自语般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沉浸在她眼中的世界:一个看似色彩斑斓实则冷漠疏离的世界,一个时时让孤独者感到无所适从的世界。

《亿万富翁》,2020

03.

没有人比她更像水瓶座

看完《爱情我你他》后,我在朋友圈中疯狂地奔走相告,恨不得立刻打开窗户、拿着高分贝喇叭冲街上大喊:求求你们了,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由于本人人微言轻,真正理会我的人实在不多。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夜晚,我终于说服了一位朋友,和我一起重温这部了不起的片子,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十分钟之后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女的”。

《爱情我你他》,2005

没想到电影播放至第十分钟时,朋友咕哝了一句,“这导演可真是太水瓶座了”。虽然米兰达·裘丽名字里有个“July(七月)”,但她的生日却是二月十五号。

而她也确确实实将水瓶座的特质展现到了极致:迷人得近乎古怪、敏锐而孤独、热衷于脱离事物的表象谈论本质,以及最重要的:永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从不会放弃寻找更新的自我表达途径。

《将来》,2011

在从事电影、剧作、小说写作的同时,她也在尝试以网络艺术作为发声方式。

2002年至2009年,米兰达曾与艺术家Harrell Fletcher合作了网络艺术项目Learning to Love You More:参与者需要根据任务主题在项目网站上上传文本、视频或图片,这些任务往往是非常私人化的“命题作文”,例如“给过去的你提点儿建议”,或者“爬上一棵树然后拍张风景照”。

"Learning to Love You More"里的一则任务

在那9年间,Learning to Love You More的项目网站组织了70个主题的征稿活动,累计共八千多人参与投稿,并于2009年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同年,米兰达·裘丽又为威尼斯双年展设计了一组雕塑作品,而雕塑本身远非这个项目的全部——她鼓励观众与这些由玻璃纤维制成、外观可爱的雕塑合影并上传到社交平台。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她总是在强调艺术作品的“即时性”,注重和观众的交互。似乎对于米兰达来说,只有当创作者和受众同时参与到作品中时,其意义才是完整的。

"Eleven Heavy Things", 2009 Photo by Tony Prikryl

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最“米兰达·裘丽”的一件当属2014年推出的社交软件 “Somebody”。在这个所有人都力求高效率沟通的时代,“Somebody”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想在这个App上发一条信息给你的朋友,那么你必须找到一个离你朋友最近的陌生人,让他/她根据你的要求代为转达。

尽管这个App在上架一年后就因为经费问题下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以某种看似荒诞的方式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我们传递出去的信息大多会经由第三方的转化,而这种转化很难不造成意义上的扭曲。

"Somebody",2014

写到这里我终于发现,要成为另一个米兰达·裘丽还真是挺难的——尽管她的成功为每一个热爱文艺的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本。才华有限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如她勇敢。

这种勇敢源自她强烈的表达欲和对世界的敏锐与好奇,驱使着她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走那些少有人走的路。

我衷心希望她可以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