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衡:故宫文物的保护神,曾带着两万箱文物四处“逃难”

2021-09-09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这首《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非常有名气。诗歌的背后,反映了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转运、拯救文物的真实历史。这一过程的主角叫马衡。

马衡是浙江宁波人,生于1881年。马衡出身一个名门望族,父亲马海曙做过知县,生育了9个儿子,其中有5个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被誉为“一门五马”。

年轻时,马衡主要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他还在南洋公学读书时,就迎娶了上海滩的大亨、“五金大王”叶澄衷的女儿叶薇卿为妻,提前享受了一把“洞房花烛夜”的喜悦。

人到中年后,马衡产生了到北京去看一看的想法。1921年,马衡因为精通骑术,被北京大学聘为马术教练。一年后,北京大学方面发现马衡更擅长经史、金石诸学,便从1922年起,聘任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精力旺盛的马衡,一边在北京大学授课,一边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不过,那时候大学教授多有兼职,赚钱外快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马衡与故宫结下不解之缘。

1924年,一直居住在故宫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故宫。为了接管故宫的文物,冯焕章组建了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了《点查清宫物件规划》,对故宫文物进行清理、登记。马衡成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成员,参与相关清理、登记工作。

此后,马衡历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军冲进沈阳故宫,将《四库全书》和《大清历朝实录》等珍贵文物全套劫掠到了日本。热河沦陷后,日军拆光了承德避暑山庄里的90多间建筑,将“大小金铜佛”“丹珠经”等文物洗劫一空。

北京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意识到,日军迟早会将战火燃烧到华北地区,故宫文物将会落到日本人手里。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必须提前将故宫文物转移到内地。

1932年1月28日午夜,以日军兵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为标志,著名的淞沪抗战爆发。几天后的2月5日深夜,在马衡等人的具体操作下,第一批2118箱故宫文物在荷枪实弹军警的押送下,从故宫太和门运送出来,运到前门火车站,转运南下……

此后,又有几批文物从故宫、颐和园、国子监等地运走,离开北京,前往南方。

据统计,一共有19557箱珍贵文物被运出北京。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抗战时期,战火在国土上蔓延,来自故宫的珍贵文物被迫在国土上不断转移。

1933年7月,易培基被诬告盗窃故宫宝藏,愤然辞职。马衡临危受命,成为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担负起保护国宝的历史使命。马衡带着近2万箱文物,辗转于上海、南京、四川、重庆、陕西等地。他和全体工作人员一起,以生命保护着这些传承中华文脉的珍贵文物,坚持着“人在文物在”的信念,呵护着近2万箱文物完成了世界文物史最伟大的一次艰辛旅程。

在他们的全力呵护下,近2万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却没有一件遗失、被盗、损坏,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历史的一段奇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马衡回到了北京,继续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他的努力下,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大量流失的珍贵文物。

到了1948年秋天,随着国军在各大战场节节败退,南京方面感觉在大陆的统治时日不多,打算撤退。在撤退之前,南京方面希望将大陆的珍贵文物运走。对此,马衡忧心忡忡。

由于职权所限,马衡无法阻止南京方面将南京分院的珍贵文物运走,只是通过私人关系,劝阻运走南京分院的珍贵文物。对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马衡采用拖延的办法,拒绝运走。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南京方面先后3批共装运了2972箱238951件故宫南迁文物。而在马衡的坚持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没有一件被运走。

马衡两次拯救了故宫文物,堪称故宫文物的“保护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马衡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1955年,马衡病逝,子女按照他的遗嘱将其所藏数十万言文稿及历年所藏金石拓本9000余件(册)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