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再读康定斯基:环游心灵与音乐世界
为什么康定斯基的画作令人仿佛听见“万籁”,他画中的音乐性究竟何在?抱着这份好奇,笔者才出上海西岸美术馆不久,又打开纽约古根海姆的展览预告,翻开画家《回忆录》,尝试寻找答案。
今年10月,“康定斯基:环游世界”展览将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呈现他的成熟力作,兼有早期绘画巡礼。在初步公布的13幅画作中,一幅《构图8》是画家魏玛时期的巅峰之作,也许绘画动机不难从好友勋伯格的音乐中洞悉;点题之作《环游世界》也展现了画家文集《论艺术中的精神》之风貌。
今年不是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的大年,他的展览却接连举办。前有上海西岸美术馆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后有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0月将开幕的“康定斯基:环游世界”。前者向中国观众系统介绍“现代抽象绘画之父”,后者尽出馆藏,并着重陈列他的成熟风格作品。八月初上海观展时意犹未尽,遂登古根海姆网站,带着对“康定斯基的音乐性何在”的好奇心,再度走进他的色彩。
网站上介绍,展览以“环游世界”(Around the Circle)为主题,展出20世纪俄罗斯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绘画、水彩与版画作品,呈现他在各国游学的经历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展览重点关注康定斯基定居法国后的艺术创作,同时在古根海姆圆形大厅顶层,展出20世纪初期他在慕尼黑创作的早期作品。康定斯基拥有听觉和视觉的通感能力,这种独特的感知让他能“听到”颜色,并用“看到”的线条和颜色来表现声音。他创造的“抽象绘画”概念推动了20及21世纪的艺术发展。
康定斯基《居高临下的曲线》1936
古根海姆网站列出了13幅特色展品,打头阵的是《居高临下的曲线》,1936年的布面油画。在发白的背景上,朦胧的表面和几何的形状逐渐成形,但所有的一切都被吸入彩色的旋风中,直指画布中央。在画面左上角的边线附近,一个黑色矩形——相对于旋风中的物体而言,似乎正在下沉。这样复杂的结构反映了此时康定斯基表达“复调音乐”的愿望。
在《回忆录》中,康定斯基坦言自己的画笔受到“音乐般的魔法声响召唤”,有时他“能够听见色彩融合时发出的咝咝声,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就像在炼金术士的秘房里一般。”
俄国出生的康定斯基,从小学习钢琴和大提琴,拥有通感能力。他迷恋色彩,为莫奈《草垛》倾倒,也深受瓦格纳音乐感召,他在音乐里“看见自己精神上的所有色彩”。后来,当他了解到奥地利音乐家、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1874-1951)的“十二音体系”,便成为勋伯格的坚定崇拜者。
复调也称对位法,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旋律,作曲家要和谐地结合这些独立旋律。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本质上也是对位法。投射在康定斯基的画面上,表现为形状、颜色遵循着某种隐秘的对应关系。伯尔尼美术馆收藏的《再》(1940)可以更形象地说明。
康定斯基《再》1940
康定斯基一贯主张,在画布上捕捉“色彩合唱”,以有节奏韵律的方式捕捉世界的本质。如其所言,“充分欣赏自然和艺术这世界的两大元素”,创作“充满了简洁而美丽的自然性”。
康定斯基《条纹》 1934
展品《条纹》,是1934年的布面油画,在这幅后期创作中,画面被竖向的黑白长条分隔,更好地表现了图案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如音符起落。画里的图形有的纤长,有的呈锥状,还有的仿佛在跳舞,并与横条、水滴、音符、圆点、线条相交错,构成了白鹭、吊坠或螺线,这些灵感无不源于自然。
康定斯基《随意的形状》1937
1937年的《随意的形状》,展示了康定斯基在绘画生涯晚期对生物图案的兴趣。这幅画诞生在他最“谐谑”、最活泼的时期,画中的所有圆圈和纹理细腻的灰色方形都有清晰的边界。曲线飘浮着,跳跃着,在紫红、粉红和黄色形状上重重叠叠,这些形状可以联想到胚胎、胎盘组织和其他的暗示。喜欢收集医学、动物学和植物学著作的康定斯基对这些图像很熟悉。1933年定居巴黎后,康定斯基的造型也发生了巨变,他大量借鉴生物的变形,从而回归到某种形式的自然主义。
康定斯基,《白色之上II》,1923年,布面油画,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澎湃新闻记者现场图
上海西岸美术馆的展出里,一幅1923年的《白色之上II》是康定斯基的心爱,曾挂在魏玛包豪斯的家中。古根海姆的展品中,一幅同年创作的《构图8》,在画家本人看来,是一战后自己在魏玛时期的巅峰之作。画中有许多线条和半圆形元素。白色背景上巧妙的黄色和淡蓝色与构图中四处分布的各色小型元素相互呼应。画面的主导形状是左上角的紫芯黑色大圆盘,四周的粉红光晕在圆盘和白色背景之间起到过渡作用。黑色大圆盘右下角的红色小圆圈似乎正将圆盘拉向观众,而中心的紫色则产生相反的效果,试图把形状固定在背景上。相互嵌套的三角形如山峰,这在形式上给作品带来了某种和谐与宁静。
康定斯基《构图8》1923
云赏《构图8》时,耳边循环着康定斯基崇拜的勋伯格1917年的代表作《升华之夜》。这是一首根据抒情诗《净化之夜》改编的弦乐合奏,带有瓦格纳的现代风格,兼有更浪漫的勃拉姆斯的古典风格,使不协同的音乐得到“升华”,和谐,归于宁静。如果把康定斯基画中左上角的圆盘想成月盘,那么乐曲的起伏、融合、冲突,是否能勾连起眼前的画作?
勋伯格《升华之夜》Op.4-5 音乐来源网络
康定斯基《有白色边界的绘画》1913
康定斯基《黑线》1913
康定斯基 《几个圆圈》1926
康定斯基 《阴郁的情形》(Gloomy Situation)1933
康勋二人的友谊始于1911年1月的一场音乐会,听完勋伯格的钢琴演奏,康定斯基开始与之成为朋友,频繁书信持续到1936年。康定斯基曾写道:“……特殊的命运、自由的道路,最后是您作品中个体生命力的声音,这正是我通过绘画寻找的东西。”那场音乐会后,画家给自己创作的《印象》起了个别名《音乐会》。
康定斯基《印象III》或《音乐会》1911 收藏于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图源:伦巴赫美术馆
一位不断自我超越、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用某个或者几个剖面便可概括,本文的音乐视角只是打开一扇小窗,述说笔者“聆听”的画面。好在,盛产文字的画家留下了《回忆录》、《点线面》和《论艺术中的精神》等书籍,后人常读常新。
“艺术的创作充满了谜团。是的,如果艺术家的灵魂是鲜活的,那他就不需要任何支持,也无需脑力劳动和理论的帮助。灵魂自己能够找到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在创作的时候,艺术家完全不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灵魂深处的声音会传达给他所需要的形态,也会告诉他到何处去找寻。”——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一路找寻,一路演变,这些既呈现在上海的展览里,也在古根海姆的藏品中再次印证。1907年的版画《丛林中的女子们》、1908-1909年的油画《蓝山》、1910年的油画《工厂的烟囱景观》,具象悄然而退,色彩始终明快,画家听凭本能和灵魂的驱使,逐步演化形态。
康定斯基《丛林中的女子们》1907 版画
康定斯基《蓝山》1908-1909
康定斯基《工厂的烟囱景观》1910
尽管他一度迷惘,发出“什么可以用来替代那失去的物象”,不过,他最终驾着灵魂的马车(马,是他从小喜欢的动物并一再入画),“经历了多年时间的耐心苦干和不懈思考,使用纯抽象语言构成图画形式”,“进入无边深处时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妙体会”。
康定斯基《环游世界》1940
官网精选的13幅预告作品的最后一幅《环游世界》(1940)点明了展览主题。云赏至此,康定斯基的色彩、音乐、物理和心灵世界已跃然眼前,连同他深埋内心的故乡莫斯科——他“艺术雄心的源泉”,都相会在这幅《环游世界》中了。
(本文参考资料:古根海姆官网、伦巴赫美术馆、《康定斯基回忆录》、西尔维·吉拉尔-拉戈斯《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诞生》。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古根海姆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