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对话|何迟&闫冰:画家是不合时宜的当代人

Image 2021-09-13

自9月2日起,香格纳M50陆续推出由何迟、闫冰策划的系列绘画展览项目:原罪。在该项目中,6位使用传统绘画语言创作的艺术家陆续用个展探讨关于绘画与当代艺术的问题。

在何迟与闫冰看来,绘画是反当代的艺术,亦是当代艺术的源头,后者在抵抗绘画中诞生,流浪,汲取;又将绘画视为一种妥协后的归宿。它是主动的,是被动的,是一种自绘画中产生的幻觉。简言之,绘画是当代艺术生来携带的伤口,绘画是当代艺术的原罪。

何迟与闫冰何出此言?绘画与当代艺术是什么关系?绘画在今日的艺术格局中又处在什么位置?两者又有什么可对抗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和何迟&闫冰的对话。

左:何迟 右:闫冰

自20世纪起,艺术界内对于绘画的抵抗便开始了。

巴西艺术家何里欧 奥迪塞卡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意味。他曾如此说道:“强调环境氛围的艺术把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和绘画推到一边,它们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我把此番应运而生的创造称为‘反艺术’”,也就是他后来所说的“全民参与创造的时代” 。

“原罪”首展“郭隆耀:寸土寺”展览海报

“原罪”首展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人们反抗绘画,实际上反抗的是视觉感知的单一感知方式、美术再现机制,以及此前在对作品凝视的过程中,作品及创作者拥有的绝对统治地位。人们急切地想要把物与人的关系,尤其是观者的主体地位纳入到作品生成与审美过程中。

当代艺术诞生了,它不仅要认可同一种话语里不同的参与者(及其对应的不同的时间性)的存在,而且必须将他们视为同等体,这就意味着当代性凸显了(人的世界中)各种对立、不满、紧张、矛盾以及差异等的共存(英国学者彼得·奥斯本语)。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也是在这种基础上,当代艺术实现了与现代艺术的历史断裂,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从强调“感觉经历”转变为强调“思维”。当代艺术研究中以经验为主的“艺术批评”模式向以诠释为主的“哲学”模式转变。

于是,装置、新媒体,以及各种声光电等科技艺术作品火急火燎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直到21世纪,艺术与社会、主体缠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与资本联结在一起,也逐渐经受无形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绘画多少显得有点尴尬。当代艺术快速更迭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使以视觉感知为主的绘画语言,显得有些落后、单一。从表达方式来看,它坚定的用纸笔表达,并注定将永远这样下去;从作品内核来看,在艺术普遍被认为应当先锋、批判的今天,绘画不激进,不潮流,它描摹画家的心灵,并不主张激烈的对抗。理解绘画也并不依赖哲学式的解读。这让绘画显得简单、木讷,甚至有些固执。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而生活在当代艺术的浪潮中,画家也是尴尬的。一方面,多元、复杂、视觉冲击极强的技术媒介对绘画语言的冲击,让画家无所适从,甚至有的对绘画语言本身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大的艺术环境对绘画的边缘,使画家的生存状态显得有些被动。

绘画到底是不是落后的?作为一位画家,在如此的艺术语境下,从事绘画的价值在哪里?自我创作又能为悠久的绘画史,为自己,为他人带来什么?这可能是如今的画家都要面临的问题。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诚然,当代艺术的繁荣,打破了单一的感知方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问题:多元复杂的表达形式、审美机制的背后,人在艺术中所获得的真的更多了吗?在对绘画的背弃、逃离中,人们丢掉的又是什么?

对话何迟&闫冰

“定义是私人的”

雅昌艺术网:谈到这次的主题“绘画与当代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两位对“绘画”与“当代艺术”的定义。很明显,两位并不是从时间的范畴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何迟:我很反对“定义”这个词。我认为定义是非常私人的,一个艺术家,Ta探索、定义自己的艺术,这个定义并没有什么普遍性,而这个定义在艺术家的个人语言里,又是绝对的——Ta认为艺术是什么,就是什么。

同时,实践者与观察者的看法又完全不同。甚至,作为一个实践者,在观察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他人的实践时,也是两个标准。如果从艺术家的视角来看,我只能做我的艺术,我必须更换观看的方式,才能理解别人的艺术,以及同时代的艺术。

“绘画”与“当代艺术”是不同的概念,两者又同处于一种变动中。虽然,对同一位艺术家,两者在艺术实践中又往往重合。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雅昌艺术网:是什么样共同的特性,让两者得以重合?

何迟:就是所见所得。

雅昌艺术网:那您认为,绘画的背后是什么?它的魅力与价值在哪里?

闫冰:绘画有其他任何艺术语言都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价值。这实际上需要个体的长时间的探索,然后去呈现出来。它必然有不可替代的东西,所以绘画一直存在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充满热情地去创作,它必然有它特殊的使命。

“绘画是人类观看外在事物的感觉训练”

雅昌艺术网:所以这更多地偏向于精神和感受,是语言无法描绘、传达的。是不是说,用绘画捕捉到这一点,相较其他艺术材料要难一些?

何迟:我倒不这么看,我认为都是有难度的。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上,虽然它是自反视觉艺术而诞生,但它和音乐戏剧等比起来,实际上还是在视觉的前提下,形成身体感知与作品的互动。

绘画的灵性,我觉得是可以描述的,就是人类学会观看外在事物的感觉训练。绘画史是当代艺术的史前史。当代艺术从这种感觉训练中,或者从绘画史中脱身,诞生出来。但是同时它又带着绘画的眼睛,它观察世界的方式携刻着经过了渗入文明基因多年的绘画训练。这就是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共享的部分。回到绘画,就是要重新看待这种训练。

勤劳1号

据我的观察,现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比如新媒体,经常讲故事,很多人用中英文做画外音的录像。如果不看那个录像,只看文本,可能花上很短的时间看完了,也能知道故事的内涵。如果配上影像画面之后,观者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比文字内容更多,这说明艺术家在视觉或感觉训练上是不够的。要在这个东西上做到够,做到预备的、基础性的够,必须回到绘画上来。

郭隆耀“寸土寺”现场

“绘画的原罪是不可抹灭的”

雅昌艺术网: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艺考阶段时,一定考的是绘画基础,而不是其他。您说的这点,也让我想起展览前言的一句话“绘画是当代艺术的原罪”,也就是说,无论当代艺术怎么发展,总是带着刻入人类基因的绘画的眼光。但为什么一定是“罪”呢?

何迟:当代艺术是从绘画里走出来的,这是比较粗略的说法,从考古学上可能不准确。原罪是宗教里的概念,一个人身上的原罪,这个罪是只要你活着,你就携带。绘画所训练出的那种世界观,那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艺术家一直携带着,他怎么抹都抹不掉,原罪是不可以抹掉的。

雅昌艺术网:“罪”听起来有点悲剧感、崇高感,甚至还有一种矛盾感。

何迟:对,一个人活着很可能就是为了赎罪。原罪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罪孽感,你逃不开、抹不掉。它不是纯负面、贬义的。就像玉石和顽石都是石头,本质上没有区别。罪也是。人没办法逃避它,只能面对它。

白凤凰-2

雅昌艺术网:所以用“原罪”的概念,主要是想强调绘画对于感知的不可抹杀的特性。既然绘画是对于人的感觉的训练,那么,您认为,当代艺术是对于什么的训练与表达?

何迟:据我的观察,当代艺术是一个当代文化的范畴,它不是一个艺术品种。如果现在人在做一个真正过去的东西,不具备一个当代文化的属性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是工艺品。比如说模仿齐白石画梅兰菊竹,画得再好,也是一个工艺品,属于过去的既有的美学范畴,它不创造新的美学概念。

当代文化下的艺术,实际上就是说总要有新的发现和贡献。但现在人们往往过于追逐“新”,表达手段新、思考方式新,结果很浮躁,很功利。有一些人是用绘画这种看似单一、木讷的语言去与这种现状对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