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记者+主笔+摄影师 三联新书《追寻三星堆》图文并茂探秘三星堆文化

Image 2021-09-15

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公众领域,三星堆都是近年来影响力最大的考古遗址。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青铜大立人、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扶桑神树、纵目面具的出土,震撼了世人。一时之间,关于三星堆的推测众说纷纭,多年来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考古遗址。时隔30余年,三星堆遗址再次迎来大规模考古发掘,更多的国宝重器陆续出土。

9月15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十届(2021年度)社店战略合作联席会在四川广汉举行。会上,三联书店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透露,他们近期出版了一部新作《追寻三星堆: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

记者获悉,《追寻三星堆》是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进而探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与以往的三星堆著作不同,这本书汇集了六位记者和主笔的采编文章,以及三位摄影师拍摄的遗址、文物照片,以特殊的站位和视角,为我们解答关于这个神秘遗址的方方面面。行走,观察,解读,用追寻的眼光和探索的脚步,带读者一同走近三星堆遗址和它的时代。

以三星堆为点,将视野放大到整个长江流域

2020年9月,三星堆新一轮发掘重启,在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2号坑旁边,又发现了六个坑,被媒体称之为“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八个坑为世人展现了距今三千年、中国长江流域璀璨夺目的青铜文明。大量的象牙、青铜器、金器和玉器的出土,无疑是一场盛宴。《追寻三星堆》的作者团队在发掘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前站长陈德安等学者,以及专家如北大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和社科院考古所施劲松研究员,从不同的角度,权威解读三星堆遗址,还涉及神话与史实、发掘研究历史和现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很多学术上的争议和大众的疑惑。

同时,除了三星堆遗址,对于它的“前身”宝墩遗址以及它的“后世”金沙遗址,也进行了深入采访考察;由此建立时间坐标,从比较完整的时空框架上,瞄准三星堆,而不是孤立地观察这一个遗址。

仅仅停留在三星堆是不够的,作者们又将视野放大到整个长江流域,为读者拓展更大的知识背景。除了三星堆之外,在长江流域还有哪些与它同时期的发现呢?他们都是什么性质?与中原商王朝的关系怎样?如何理解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多元文明走向大一统?带着这些问题,他们再出发,探访了盘龙城、汉中城固和洋城、新干大洋洲、炭河里等遗址,采访了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对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进行了介绍。这两部分的内容,以三星堆为点,长江流域为面,对该地区的青铜时代进行了鸟瞰,除了对重点考古发现做了展示之外,对上述问题也进行了不同来源的解答。

考古名家专访,破解围绕三星堆的谜题

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发掘遵循严格的流程,研究遵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规矩。向公众普及真正的考古学知识,是非常难的,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很强的转化语言、驾驭文字的能力。好的学者,不见得可以成为好的知识普及者。《追寻三星堆》另辟蹊径,开辟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

本书的作者包括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六位记者和主笔以及三位摄影师,他们亲自走访和实地考察了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金沙遗址,以及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盘龙城、炭河里等遗址,将三星堆以及围绕它的遗址进行了准确的概括,从标题可见一斑,比如宝墩遗址是“通往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探源”,金沙遗址“继起的新中心”,盘龙城“商之南土中心”,炭河里“走进宁乡青铜器群谜题”,吴城-新干大洋洲-牛城是“商代江南”……这些简单描述,对读者来说简单易懂。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也进行了走访和考察。例如古蜀国的神话和传说、葛维汉和三星堆的研究历史以及商代铜矿从哪里来,有效及时地进行知识背景的补充和延展。作者们站在观者角度,以行走、探访为方式,提出了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并获得答案。

从宝墩古城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碎片,需要经过清洗、分类、修复、统计、标本选取等步骤进行处理(蔡小川摄影)

书中对三位专家学者的访谈,提供了大量权威资料,破解了以往存在的很多误解和谜题。比如,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的访谈,解答了目前对三星堆古城址的共识、如何解释城址“法天象地”的格局、为什么三星堆有这么多猜测和假说等问题。

下篇开篇对考古学大家李伯谦先生的专访,已八十四岁高龄的李先生,讲述了自己几十年的考古生涯,特别是他如何将中原青铜文明和南方、北方各地青铜文明放在一起比较,鸟瞰整个夏商周的中国版图、建立一个宏观体系的,对读者来说,这是珍贵的分享。最后社科院考古所施劲松研究员的访谈,为我们描绘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明图景,也为本书做了一个圆满的解答和收束。

图片里的故事,影像中的思考

《追寻三星堆》除了文字的可读性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那就是图片。摄影记者专业的眼光和技能,让我们看到这些精彩图片背后的故事。他们没有停留在影像留存的层面,而是带着探索与叙事的意图,拍摄遗址和文物。

于是,我们看到:幽兰的展厅中矗立的青铜色神树旁站立着衣着鲜艳的参观者,青铜大立人与我们隔着三千年的时空,寂静无声地对视着,充满了张力与想象的空间;我们常见的青铜人头像,向你展现它的后脑勺,3号坑的遗物分布、5号坑出土的半扇黄金面具和黄金鸟饰,读者都得以见到细节之处,感受文物的魅力。除此之外,考古人的故事,也是摄影师重点反映的内容之一:三星堆发掘舱内部的发掘景象,考古人平时是如何调查发掘的,文物修复者的日常工作状态细节……都一一呈现于书页间。

青铜人面具(蔡小川摄影)

5号坑出土的半扇黄金面具(蔡小川摄影)

大禾人面纹方鼎(黄宇摄影)

修复师郭汉中和待修复的一个青铜尊(蔡小川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广汉历史上第一位文物调查员、有“三星堆守护神”之称的敖天照先生,于2020年12月逝世。在书中,上世纪80年代发掘时,青铜大立人出土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本书摄影师为他拍摄了生前最后一张照片,见照如见人,让读者可以怀念他。

施劲松研究员接受采访时曾说,“每一项考古发现都或多或少地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观”。的确,考古是发现的学问,也是解读的学问。如何去观看考古发现,其实也是值得探讨的。是止步于新鲜猎奇,还是深入其中?《追寻三星堆》的创作团队希望,读者读后可以站在历史更广阔的角度去了解其中的奥秘,然后发出一声感慨:“考古原来可以这样看!”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