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来驻村的“牛画家” 用画笔记录陕西榆林千年枣园

2021-09-20

黄河从内蒙古河套平原上转了个90度大弯,这里河宽水慢,崖壁如削。这些画面,来过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的人能见到,没来过的人,能在驻村干部牛东伟的画纸上见到。从2006年起,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牛东伟开始了驻村生涯,每到一处村庄,他就用画笔记录下那里的风景。从来泥河沟村驻村起,每个天气好的早晨,牛东伟便会用一幅画记录这座黄河边上的村庄。

9月16日早晨,牛东伟在泥河沟村作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村里的牛画家

“可得叫他牛画家,不能叫牛画匠,叫他牛画匠,人家会不高兴的。”驻村第一书记慕焕文刚叫了声“牛画匠”,便改了口。今年6月25日,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有三名人员派驻泥河沟村,56岁的慕焕文任队长,45岁的牛东伟和31岁的汪洋是两名队员,“但两星期前,汪洋因为健康原因,进城治病了,目前泥河沟村的驻村干部是两名。”

队员们的驻村生活有些简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进门是慕焕文的办公桌,后面有一个帘子,帘子后面是一张单人床。“后方是卧室,前方是办公室,一屋两用,就是这样子。”慕焕文强调,自己来驻村,已经将工作队的生活提升一个档次了,他指着办公桌和沙发椅,“这都是新买的,以前的工作队,连这种桌子都没有。”

驻村第一书记慕焕文的办公室兼卧室。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相比之下,牛东伟的房间显得拥挤,他睡着上下铺,下铺的床用来睡觉,上铺用来放东西,墙壁上挂着油画。

隔壁一个小房间是他开辟的画室,柜子上、画架上有二十多幅五颜六色的画,画面上多是山、河、枣树,无人的石砌小院。有的颜料还未干,颜色鲜亮,“这些都是泥河沟村的景象。”

牛东伟画的泥河沟村。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村民们说,泥河沟村在8年前名不见经传,但村里36亩的枣园,从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陕西第一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起,便成为北京上海的专家专程参观的村子了。据介绍,枣园共有各龄枣树1100余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枣树360株,有30余株已逾千年,最古老的一株为1400多年。

36亩的古枣园,从东北到西南横穿村的中央,枣园北面是直通黄河的车会河,南面是寨峁山和寨则上山所夹的山麓一线,在枣园四周,围着一座座半圆形的石砌窑洞,石头因为时间悠久由白变青灰,而石层中镶嵌着的黑色或褐色的窗棂,纹路仍然精巧。走在村里,让人感觉像在黑、白线条勾勒出的素描画里行走。

但在牛东伟的笔下,村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彩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橘红色的,许多个色块组合成一棵长满叶子的枣树,一条通向拱状窑洞门的卵石路,一座无人的院子,“这是武治洲家的院子。”牛东伟说,枣园对面的武治洲家,古朴,素净,是自己理想院子的样子。

在牛东伟笔下,泥河沟村是彩色的。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63岁的武治洲保管着枣园里的6棵枣树,最年长的一棵有800多年,“这些树,牛画家画过。”武治洲告诉记者,牛画家会画画,也会处理村民家里的事儿,村里谁谁需要帮扶,谁谁有矛盾,他解决得很周到,“毕竟是画家,看人看得准。”

驻村15年

牛东伟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半年,“喜欢画画,年轻时候,也想过去大城市。”牛东伟认为,对自己来说,农村比城市更有吸引力,“农村更简单。”

他喜欢和村民打交道,虽然才来三个多月,就已经和村民非常熟悉了。一位60多岁的村民曾和村委会有过一些矛盾,牛东伟便陪他聊天,老人心结顺利解开,便拄着拐杖,面带笑容地离开了。

15年经历,一句话便可以说完。在什拉滩村呆了三年,而后在响水村和井湾村驻村,又在东坑镇沙渠村、宋渠村驻村三年,今年6月来的泥河沟村,要至少驻2年。“我也喜欢驻村,将村庄的景色画下来,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历史。”

牛东伟的画把村庄记录了下来。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牛东伟记得,什拉摊村是一个草滩,那儿的草地非常漂亮,一到傍晚,遥远的地面有种苍茫感;井湾村上面有一座古城,虽然只能见到断壁,但土墙的轮廓很清晰,在两三米灰土下,有红陶,灰陶,彩绘陶,陶的纹路多样,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弦纹,“黄河的西北段,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但只有在村庄里,才能真实体会到文明从这里起源。”

牛东伟驻村的住处,和村民武良生的家挨着。武良生家里经营着村里的客栈,村民们称呼他为“老武”,老武今年61岁,身体非常结实。“老武很勤劳,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打酸枣。”牛东伟感叹泥河沟村村民们的勤劳,野枣树长在山上,泥河沟村附近的山,地势陡峭,“但尽管如此,老武一天能打五六十斤的野枣。”

牛东伟每天早上起来在黄河滩上画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牛东伟在泥河沟村,养成每天6点多起床的习惯,去黄河滩上支起画架,面向脊骨一样横贯800里的吕梁山脉,连坐数小时,丝毫没有倦色,时而因捕捉到的色彩而亢奋,“早晨的色彩比较好,每个早晨的黄河,还都不一样。”

每天的村庄也不一样,每天都会有新的游客来村里。村民们见到有生面孔,会热情地将来人带到枣园里去,“快拍这棵树,这就是1400多年的”。牛东伟说,泥河沟村的人们特别勤劳、专注,人一勤劳起来,才会发光。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