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秋与中外大师们一起爱上月亮!

2021-09-21

中秋了,避免不了赏月,说到月亮,总让小编第一时间想到梵高的这张星空。它或许是最被大众熟知的画作了,这不,有个歪果仁还特地做了个奇迹般的小短片把星月夜玩坏了。

最应景的月亮

中国大师

中秋,恰值三秋之半,为最中国的节日。中国人的中秋情怀是被古往今来数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所照亮,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中秋都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此团圆幸福的节日之中,【日常发生】精选十张与中秋有关的知名书画,与你共同怀古品鉴。

[ 晋·王献之《中秋帖》:绵绵思念,隐现其间 ]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这件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仅存3行22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令人遐想,但其表达的绵绵思念之情隐现其间,感同身受。

晋·王献之《中秋帖》

[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帝王之气,尽在笔尖 ]

于中国传统文人而言,借物抒情是其表情达意的不二良方。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意象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乎月夜的独特意境,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月夕之夜,于民共婵娟、共情思。透过此帖,一个近人情的帝王之相也随之跃然纸上。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 宋·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登览赋诗,隐喻暗藏 ]

米芾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之感。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可见,中秋佳节的喜庆之气米芾并未沾染丝毫。亦或许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节中也不例外。

宋·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举杯邀月,共饮叙别 ]

清凉月夜,微风袭来,幽静山间,月下叙别。久别的友人时而对饮几杯,时而仰天长叹。画面上景致开阔疏朗,左边山石间几竿翠竹林立,右侧则是栏杆围起的舞台和酒炉馔案。空旷的天空,更显出月光的皎洁。友人相陪,举杯邀月,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团圆呢?欢乐之声,回荡山林,想必那日也是尽兴而归吧!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 五代·佚名《浣月图》:

桂轮倚天,拜月祈福 ]

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着树木,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盘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中秋拜月的风尚自唐代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五代·佚名《浣月图》

[ 五代·周文矩《仙女乘鸾图》:

鸾鸟疾翔,惆怅叹惋 ]

中秋自古便与神话传说密切相关,因而更添一份神秘色彩。关于“乘鸾”,古代便有“萧史弄玉,乘鸾跨凤”之说。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后面的满月,突出了天界或广寒宫的意味。仙女飘带飞扬,鸾鸟疾翔,与圆月形成动静对比。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更是刻画得生动传神,似乎是在留恋人间佳节的喜乐。

五代·周文矩《仙女乘鸾图》

[ 明·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书画诗文,相映成章 ]

“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此作由书、画两部分组成,可称为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中秋之夜,月儿最圆最亮。良辰美景,稍纵即逝。邀二三友人,品茗浅酌,举头赏月,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明·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

伊人夸姣,桂枝婆娑 ]

画中刻画的良人,是中国今世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只见画中嫦娥裙带飘零,纤纤玉手中拿着一枝木樨,仿佛在等着什么人的到来,如月光般皎洁优雅,一扫孤寂之态,多了一份美好。固然画面由于年月长远有些褪色,但更增加了一种古色古香和清爽高雅的感受。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