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湛非遗|湛江人龙舞:气吞山河的中国“龙”
点湛非遗
湛江人龙舞: 气吞山河的中国“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体现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民族精神。我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一直精心守护着具有湛江特色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
为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湛江市文化馆、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湛江市图书馆近期将推出【点湛非遗】线上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以国家非遗项目、省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项目为顺序,每期向读者介绍一项湛江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内容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体育、民间文学、民俗等,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读者,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湛江非遗传承点赞。
第1期:龙舞(湛江人龙舞)
类别: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项目
申报地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护单位:湛江人龙舞艺术团
人龙舞的起源
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据老艺人回忆,明末一位将领率其余部南撤,走到东海岛东山镇正逢八月十五,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过好中秋节,就让成人摹仿孩子游戏组成人龙,制造节日气氛,结果大获好评,从此,人龙舞有了雏形。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定型。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备师移驻东山圩,改名为东山水师营,有官兵253名。他们在此地设武秀才考场,东山圩因此繁盛起来。当时,东山圩东、西街各有一支人龙舞表演队。武秀才的考试时间是八月十五,中秋时分,气候渐趋凉爽,人们白天看武试,晚上看“人龙舞”,军民情绪格外高涨。两支人龙舞表演队展开技艺竞赛,你追我赶,花样翻新,引得观者如潮。人龙舞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成为东海岛家喻户晓的民俗,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特殊的喜庆节日,东山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龙舞表演队必乘兴舞“人龙”,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人龙舞的介绍
人龙舞表演,由舞龙珠者与“人龙”相互配合,方能妙趣横生。舞龙珠者的动作可分解为:其一,滚龙珠。双手持龙珠,左手虚握,右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捻转珠棍,使其转动。其二,舞珠花。双手持龙珠左右交替做“大刀花”。其三,摇珠。双手右上左下握珠棍,高举,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划平圆。其四,高转珠。右手握珠棍,举于头上,左拧腕,左手顺势接棍,再向右拧腕,右手接过继续向左拧,如此反复,使珠棍在头上方水平转动。
“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人龙”的动作可分解为:一、搭龙。舞龙头者不光要身高力大,威风凛凛,还要求基本功扎实,技巧熟练。他要双臂各套一面藤牌,好似“龙眼”,腰间系上龙须,并将一名男童用红布兜起,用两根布带系牢,是为“龙舌” ;第二名男童骑在他的颈上,双手高举“龙角”状饰物;第三名男童骑在他肩上,后仰连接身后男子,后面男子稳稳托住他的腰,组成一节。每名青壮年男子(称“龙桩”)肩上各骑坐一名男孩(称“龙脊”),依次列于“龙头”身后,男孩们逐一向后仰,头枕身后“龙桩”右肩,身后“龙桩”托住其腰,形成“龙身”。“龙身”长短要看节数多少,一条人龙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如果该村青壮男子和男童特别多,则可组成数百甚至上千人的“龙身”。饰“龙尾”的也要挑选一个身体特别强壮的男子,这个男子肩负的男孩躯体必须柔软有力,以便手持椰树枝,剧烈摆动。
在不断炸响的鞭炮声、螺号声及锣鼓声中,身着盛装的演员慢慢搭成“人龙”。由手持龙珠的领舞人率领,从康王庙出发,走街串巷一路“游龙”,转过街圩的主要道路,舞出圆圈、龙穿云、单卷浪、双卷浪等队形。舞龙珠者视道路情况,即兴前进或后退。回到庙前宽阔的广场,在观众的助威声中,“人龙”则随之走出“滚龙珠”、“舞珠花”、“高转珠”、“盘龙珠”等高难度阵形。随后,舞龙珠者走到广场中央,直立“摇珠”,待“人龙”盘成队形,高喊一声,所有仰躺男孩一起直立上身,双臂高举,全体舞者齐声欢呼,舞龙活动达到高潮。男孩复位后,舞龙珠者“摇珠”引人龙往回盘绕,待"人龙"摆出“单卷浪”队形,即可结束舞蹈。
东海人龙舞经过不断发展,已形成“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练就了一起快速托人上肩、迅速组成队伍等稳健协调的动作,使队形流畅多变。
东海人龙舞远望动感迷人,生机无限;近观粗犷有力,威武雄壮,体现出舞龙者注重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聪明才智,特别是在辽阔的浅水沙滩上表演,更能展示了中国“龙”气吞山河的豪迈气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海岛特色。
人龙舞所获的荣誉:
该舞蹈已被录入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编辑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广东卷》一书。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湛江人龙舞”艺术团应邀到各地参加各类大型展演及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宣传东海人龙精神,获得很多荣誉。
2006年11月,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和江门华侨嘉年华大巡游,获特别荣誉奖和最佳表演奖;2007年7月,到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活动,获最佳表演奖;2008年7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评为世界最长人龙并载入史册;2009年10月,参加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岭南风情全省农民文艺大汇演,荣获一等奖;2010年7月,参加上海世博会表演,获省、市领导高度赞扬;2012年2月,参加新加坡一年一度妆艺大游行活动,荣获特别荣誉奖和最佳表演奖,并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接见;2012年5月,参加广东龙舞网上大汇演活动,获得银龙奖;2012年10月,参加江苏省昆山市陆家杯全国舞龙邀请赛,获得金奖;2013年6月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文联、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舞龙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获得全国舞龙展演金奖和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2017年6月受邀到上海参加出彩中国人活动;2017年7月受邀到河北参加魅力中国城演出;2018年6月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制作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的录制工作。
龙舞(湛江人龙舞)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人龙舞代表性传承人:
陈那二,男,1964年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有20多年丰富的表演经验,为湛江人龙舞骨干。陈那二除参与当地人龙舞表演外,还多次参加湛江市和广东省的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展演活动。陈那二技艺精湛,热心承传,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
吴爱平,男,1961年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参加人龙舞表演20多年,任舞龙珠手,并担任艺术指导、舞台表演指挥。多次参加湛江市和广东省的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展演活动。吴爱平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热心培养年轻演员,为湛江人龙舞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共读湛江非遗
点赞属于湛江的那本“活着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