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仅仅只坐了83多天皇帝的袁世凯,为何可以发行近7亿袁大头?

2021-09-30

在民间艺术收藏之中,“古币收藏”算是难得的门槛不高,价格不高的收藏品种之一了。大多数“古币”入门级选手选择收藏的第一个古币,就是民国时期的“袁大头”了。“袁大头”是对民国时期袁世凯像系列铸造硬币的一种口语俗称。

要是正儿八经地来说,他应该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而入门选手选择袁大头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时间近,发行量大,最易入手罢了。民国三年(1914),第一批次的“袁大头”便开始发行,最多也就距今一百多年罢了。

而据官方统计,自1914年到1951年之间,袁大头的发行总数量约有7.5亿枚。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袁世凯其实只当了83多天的皇帝,他是怎么发行数量如此之巨大的袁大头的?

一、民国币制情况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当年的“袁大头”确实是发行了有7.5亿余枚。但要问道为何会发行这么多,实际上这和当初民国特殊的币制情况有关系。在晚清时期,民间的币制其实十分混乱的。

政府没有公信力,所谓的银票在商人之间根本流转不开。欧洲人自西方带过来的金币银币等混合在一起,也是杂乱不堪。各地甚至还有自行铸造发布货币的动作,但是质量远远不行,偷工减料算是平常的了。

官方发布的铜币在民间更是花不出去,以致于当时的金融市场十分的混乱。所有的交易都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那时候的中国差点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状态中去。二、“袁大头”的发行

后民国三年(1914)的二月,北洋政府终于插手整顿民间混乱的币制,正式决定实行银本位的制度,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里面有规定: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

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大大安抚了混乱的币制市场,也拯救了民国的金融。而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在民间的威信以及统治地位,将自己的头像也铸造在了钱币上。因此,民间也将其称为“袁大头”。

其实当时在民国成立初期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要制造纸币。但是当这个提议一出来的时候,就遭到了金融专家的否定。常年混乱的币制导致民间已如惊弓之鸟,只有以贵金属为本位的货币才能提高民间的信誉。

也正是因为《国币条例十三条》之中精确的规定所有银元的货币价值,大小,成分。而铸造货币时,也是严格的按照条例规定铸造,没有任何掺假。在所有交易都混乱不堪的情况下,当时的金融市场迅速地接纳了这个货币。三、“袁大头”的流通

在饥渴的金融市场迎来这一抹希望之后,即使袁世凯本人早已被讨袁之人赶下台。刻印着他头像的“袁大头”却还依旧源源不断地在被铸造出来。成为了民国当时唯一承认的货币,特别是在动乱时刻,几乎所有人都指定只要“袁大头”,其它货币一概不要。

南京政府曾经试图进行过币制改革,想用法币代替袁大头。但后来随着战争的爆发,法币急速的贬值缩水。袁大头又再次成为的民间的主要货币,毕竟银本位的币种十分可靠,并不会随意贬值。

甚至一直到了建国后的1951年,袁大头依旧还在我国流通。当时我国进行纸币改革,但云南、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区信息并不流通,以为自己还身处战乱。根本就不相信国家发布的纸币,认为这就只是废纸而已。

无奈之下,我国只好再次重新铸造了一批袁大头,用于这些特殊的地区。这批货币制造从1951延续到了1953年, 大部分地区都信任纸币后,铸造才停止。但这种货币的流通却依旧在,甚至一直到60年代,部分偏远地区还在流通这种袁大头。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袁大头的流通和那位仅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并没有任何关系,他的信誉度主要是“银本位”的币制制度造成当时的金融市场只信任这种货币。

有时候一种货币的发行,其实就能看出一个时代的兴衰,袁大头的发行正是是混乱的时代所带来的不堪。但是如今这种货币,仅仅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收藏簿之中,这无疑证明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之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