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上海乐团,为何受邀上央视、亮相进博会?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26日报道:一支成立5年、平均年龄31岁的非职业乐团,为何两次代表“上海的音乐”亮相进博会,上过央视“风华国乐”栏目?9月26日,在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行街四合》的旋律中,“丝竹雅集会知音”——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建团五周年星期广播音乐会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拉开帷幕,乐队成员用精湛的技艺向观众展示江南丝竹的魅力。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而得名。乐曲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
本场演出,观众既能听到江南丝竹传统曲目《行街四合》《熏风曲》《三六》《欢乐歌》,也有丝竹新作《云卷云舒》和《绣腔》。演出的传统曲目几乎都由上海市江南丝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成海华整理而成,再由年轻人演奏,既是传承非遗,也是切磋技艺。
源于民间的江南丝竹,很多乐团的老艺人都是非专业出身。“刚开始的时候,也有老人怕我们韵味不足。”项目负责人、乐团成员蒋薇介绍,成员全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民乐专业毕业的青年新秀组成,音准是他们的优势,但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于是,成海华带着大家和老艺人一起交流、演出、学习。经过五年的历练,现在老艺人都向这些年轻人竖起大拇指。
“团队用五年的时间证明了这条专业和非职业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传承道路是正确的。”成海华欣喜地看到,这个平台给年轻人创造了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江南丝竹的传承闯出了一条路。
2016年底,上海江南丝竹乐团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者是上海市江南丝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大举措。成立5年来,没有人退团。成海华深深感受到乐队成员业余排练的不易和对江南丝竹的那份热爱。为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乐队成员坚持背谱。“有孩子的团员是把孩子哄睡了再来背的稿,有的加完班来背稿。没有人放弃,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平台。”成海华说。
“他们的成功本身就体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上海广播电台经典947副总监,星期广播音乐会负责人何红柳介绍,这次音乐会,一周不到就售出1000张票,演出前几乎都已售光,本身就说明了这群年轻人和他们的江南丝竹在上海受到市民的欢迎。
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近100家,并且数量仍在上升。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介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作为上海市唯一的江南丝竹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不仅创建了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也不断扩展对全市江南丝竹基层团队的辐射和影响,全面提高上海市的江南丝竹团队业务水平。目前全市共有24家江南丝竹保护基地,去年年底,还专门成立了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联盟,下一步将通过开展赛事、巡演、研讨等方式,加强江南丝竹保护和传承工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