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80岁生命轴线上,他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人生价值就是作品
在书法界,刘小晴在楷书上的成就为业界所公认。已故海派国画大师程十发曾评价刘小晴的书法:“深谙欧阳询《九成宫》的妙谛,因而构筑自己楷书营垒,上窥魏晋,下探宋明,不掠新奇,但求平正。”
字如其人,刘小晴为人低调,多年来默默向徐汇区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红河州捐款数百万元,他领衔的上海书法名家还多次组团远赴该地艺术扶贫。“今年7月,红河州举办了全州第一次青少年书法展,老师坚持要去参加开幕式,鼓励当地的孩子们,从上海坐了将近10小时火车到贵阳,再乘高铁到昆明,下火车时他磕到了头,鲜血直流,把我们都吓了一大跳。“刘小晴的弟子、徐汇区书协副主席徐宏斌透露,这些年,老师不仅捐助了数百位当地贫困学生,上海书法家们来到红河,还为当地的农副产品、风景名胜题字,有求必应。
对此,79岁的刘小晴只是淡淡地说:“我的一切来源于社会,所以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我捐的不是什么很大的数额,只不过帮帮别人,而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也是通过各方面的人帮我实现心愿。”
他的艺术传记《艺海一瓢书家范·刘小晴》近日面世。作为“海上谈艺录”丛书之一,该书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学艺术院主持编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刘小晴号一瓢,斋名“一瓢斋”,这本书因而取名为“艺海一瓢书家范”。在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尤存看来,这“一瓢水”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瓢”,也是人民大众中的“一瓢”,还是刘小晴如水般的人生境界。
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名利观,对当下的年轻人颇有借鉴意义,以下摘录其中的精髓: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正式学习书法,我的开门老师钱瘦铁一度工资只有几十元一月,家中有七八口人要靠他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上极其窘困。但我每次到他家,他不
是在伏案刻图章,就是在画画写字。他做这些,安之若素,超然于功利之上,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书画是他全部的精神世界。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胜枚举。苏东坡在被流放到海南途中经过黄州时,面对凄风苦雨、寒灶冷饭写下了《黄州寒食诗帖》,悲怆抑郁的心情在字里行间完全表现了出来,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唐伯虎出身贫寒,从小才气过人,但屡屡不得志,晚年时,他的画拿到市场去卖,根本没人问津,最后家中的油盐酱醋包括柴火,都要问邻居借。还有李白、杜甫的很多经典名篇,也都是在不得意的情况下深入民间才创作出来的……
近百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市场价值凸显,有些人迷失自我,劳心劳力竭力追求利禄富贵,以功利眼光去对待艺术,违背自己的意愿媚悦世俗,势必会泯灭创作灵性。历史告诉我们,不管你将来成功与否,艺术的最大功能是一种寄托,人生志趣的寄托。
你想,早上起床,窗明几净,案头上有几本古帖。你铺纸濡墨,临几行古帖,写几幅楷书,古时的先哲先贤似乎都在和你对话!这种感觉何等惬意。 当一支笔在纸面上运动时,当你的注意力在笔尖上时,所有的骄傲、烦躁都会被抛在脑后。我是学中医出身的,从医学上讲当人的注意力专注地留驻在某种事物上时,它确实能调节人的植物神经,使人产生愉悦感。
我一直和学生讲,我们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并不是追求一个结果,而是要追求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甘苦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好玩之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人研究书法,是背负着成名成家的使命来,想着将来如何如何,那么他势必会在书法的名利场上和人钩心斗角。而事实上,学书法的人,如果想以书法为谋生手段,可以说绝大多数会一事无成。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人生价值就是作品,你的作品是否经得起考验。荣誉是好事情,但看重了是负担!
作者:李婷
编辑: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