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杜甫”又来了,这次画风不太对劲

2021-10-07

“杜甫”又来了!

这两天,一首被冠以“唐朝杜甫作品”的诗《暮年》,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讨论。“最美最甜” “惊艳了大唐”等形容,引发网友好奇心之余,也让更多网友加入了与《暮年》相关的调侃中,纷纷以玩笑口吻“作证”,表示“这就是杜甫的作品”。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话(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熟悉杜甫诗风以及略知唐诗宋词格律的读者,读了这首拼凑感很强且当代网红味十足的《暮年》,必知其伪,不会当真。而随着大量网友的戏谑,“杜甫”又来了,也成为了发生在这个长假期间的又一次网络围观事件。

只是,这次的围观对象,不是杜甫,也不是短视频主播,而是网络“无聊文化”不针对任何主体的一次“起哄”。网友以各种方式加入讨论与传播《暮年》的队伍,更像是为了在假期里找个乐子。

在网络平台制作《暮年》短视频内容的主播们,对其“伪作”属性有的是知而不说,也不排除有主播信以为真,但主播们发布《暮年》相关内容的目的却是一致的,便是“碰瓷”杜甫、蹭杜甫的流量。

据报道,网络平台上类似这种被“碰瓷”的古代名人有不少,除了杜甫之外,李白、沈复、汤显祖等文学大家纷纷中招,他们的作品被“肢解”后,转化成一首首不伦不类的“仿作”。

《暮年》的诞生,并非偶然,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的“网红诗”“网红语录体”已经流行多年。比如,“春风十里不如你”,让人想起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是你”,只有上半句是陆游的;“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与苏轼的《定风波》诗句相似;“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则是海子与苏轼的“混合体”……

这种通过改造后成为流行语的“网红语录体”,不但风行于网络,甚至通过音乐、图书、影视等载体实现了商业转化。

比如,沈从文的书就被改名为《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出版,在商业收益加持下,拼装古代名人诗句,并往里面填充具有现代气息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下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此,有人觉得不妥,真假混淆容易造成误导;也有人觉得,“仿作”与“戏作”古而有之,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必过于担心,要宽容以待。

实际上,在古代,“仿写”是一种致敬方式。

比如,在《世说新语》之后,诞生了《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等诸多仿作,被称为“世说体”;李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的《登金陵凤凰台》也被认为有模仿崔颢《黄鹤楼》的嫌疑;近代思想家王韬仿《聊斋志异》写出了《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

这些仿作,非但不会影响到被仿对象的经典地位,反而会巩固原作的影响。流行多年的“网红语录体”以及当下正在被传播的《暮年》,也不妨划归“仿写”序列。

“仿写”有高低之分,《暮年》显然算不上高级的“仿写”,但对于它的存在,也不必过多担心或忧虑。在有着基本文学修养与审美能力的网民面前,类似的仿作很容易被识别,其所能起到的作用,至多也是娱乐大众。

当然,这样的仿写,是否会给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能力带来损害,还要视接受对象不同区别看待。比如,对于少年儿童,就要加以引导,教会他们分辨真假。但换个角度看,“杜甫”又来了,或许也是个学习的契机与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学生时期仿写古诗词,也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文字:韩浩月,系作家

图片:红星新闻等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 孙岱 朱晓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