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鸡冠壶:多民族文化交融淬炼的瑰宝
中国自古便被誉为瓷器之国。辽代鸡冠壶作为辽代瓷器中最特别的器型之一,不仅是中华瓷器文化传承谱系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缩影。
在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厅,展柜中陈列着的各式各样的鸡冠壶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介绍说,鸡冠壶因为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
陈永志: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根据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使用的盛液体的这样的皮囊,照着这个样子烧制成非常成熟的瓷器。
展品中,一件白瓷皮囊式鸡冠壶,釉质细腻,色泽好像羊脂白玉,器型保存非常完整。这件鸡冠壶和另一件褐釉皮囊式瓷鸡冠壶,都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耶律羽之墓,是辽瓷的上乘之作。
陈永志:这件皮囊壶烧制的非常完美,体现了当时中原的窑工高超的瓷业制造水平。
据史料记载,契丹族最初以狩猎为生,后来开始放牧,使用皮囊盛水装酒,但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汉族的制瓷工匠模仿它的外形,烧制出鸡冠壶,既清洁又美观。从造型上看,早期鸡冠壶雄浑古朴,丰满匀称,厚重有力,中后期受北宋制瓷业影响,造型多倾向俊秀挺拔,在鸡冠壶纹饰上,还学习和运用中原纹饰和佛教纹饰。许多汉族工匠从中原来到北方,大量烧制鸡冠壶,中原的技艺与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互相融合,鸡冠壶在辽的辖域流行开来。
陈永志介绍说,透过鸡冠壶的形制演化,可以清晰地看出契丹族从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历程,南北文化的互鉴融通。
陈永志:瓷器,其实本身是中华文化的代表,那么它又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这种文化内容,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结合的一个典型的器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融合的这样一个这种状况。
监制:候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