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张旭说书法不是随便写的,颜真卿:那该怎么写?

2021-10-08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旭与颜真卿一问一答把“十二意”谈完,最后张旭说“子言颇皆近之矣”,给颜真卿打了个及格分。

有趣,每次张旭都说“然”,末尾却说颜真卿的回答“颇皆近”,看来“然”非“绝对正确”而是“差不多”的意思。

接下来他们又说了什么呢?张旭说书法不是随便写的,颜真卿:那该怎么写?

我又要开始表演了,即便你不想看也请忍耐一下,虽然你没有义务听我说,我也无法阻止你退出。

01要旨与弊病

“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

书法是有要旨和标准的,不是随随便便写的。

今天看来这句话稀松平常,甚至是废话,但对于多次向张旭请教笔法而不得、就差下跪祈求的颜真卿来说,不稀松也不平常。

要知道,“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以及“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有多么不容易。

或许正印证了孔子那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次你不说,我就厚着脸皮多问几次。

“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尔雷同。”

世人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钟繇(字元常)的书法,他们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于是写得都一样。

学二王和钟繇,不光颜真卿生活的唐代,之前和之后,乃至今天人们仍然在学。

古之学而雷同者,我们无法看到,但是今之学而雷同者,是可以看到的。

历届书法国展上的作品,尤其是学二王行草书的,若不是文字内容不同,会让人以为是一个人所为,书风还有个名称“展览体”。

太高级了,就连今天的“雷同”古人都已经预见。

但雷同是书法所忌讳的,或者说就是书法的一大弊病。

02“古肥今瘦”论

“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

王献之说古字肥,张旭说今字瘦。古今既已不同,对肥瘦看法也相反,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定会不同于众说。

《书谱》中“古”指张芝与钟繇,“今”指二王。不同的是,《书谱》为“古质而今妍”,此处为古肥而今瘦,虽然字面意思不一样,其实是一回事。

这里说的是取舍和审美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古肥今瘦,但张三和王二会因取舍和审美的不同,写出的效果也不同。

你要说了,学“田楷”者千篇一律,怎么解释?其实也有区别,只是区别不大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绝对雷同那是复印机,人做不到,即便同一个人使用同样的方法写同一个字,第二遍也会与第一遍有区别。

姜夔在《续书谱》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你非说自己能写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字,我也不和你抬杠,反正我做不到。

03“肥瘦筋骨、意疏字缓”论

“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筋骨,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

张芝、钟繇的书法巧趣精细,浑然天成,肥瘦筋骨的说法,岂能说清楚其中的意理?他们真迹虽然少,但有一两件就可以推断全部。

“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yì),未为笃论。”

有人评论,王羲之(字逸少)起初学钟繇书法时势巧形密,后来他独自立意就意疏字缓了。这就好比湖北人学习河南话,不可能没有湖北口音。话说得过头了,不能当做正确的评论。

前面一段,不赞同以肥瘦筋骨形容张芝、钟繇的书法;后面一段,反对对王羲之意疏字缓的评价。

有意思的是,后面用了一个楚人学夏音的典故,对啊,不能完全没有一点家乡的口音。

我没听过湖北人说河南话,但听过广东人说普通话,“广普”的辨识度很高。

起初势巧形密,后来就意疏字缓了,这就好比一个广东人学普通话而忘记粤语如何说。

王羲之独自立意不假,但并不代表完全脱离钟繇形成了一个与钟繇毫不相干的体系,今天看来王羲之的小楷仍有钟繇的影子。

04结论

“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评论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钟繇。学习王献之如画虎,学钟繇如画龙。要是你详细了解,会发现其中有一半都不对。若你功夫精勤,自然能学好书法。

事实上,多篇书论都引用过“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或钟张)”,作者几乎都不认同,如孙过庭《书谱》:“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龙在人们的心中要比虎地位高,虽然它是虚构出来的动物。

画虎显然没有画龙高级。也就是说,虎不及龙,学王献之比不上学钟繇。

谬论!并没有谁不如谁。

其实,无论学张芝、钟繇还是学二王,都可以,主要在于是否能做到孙过庭所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学古而不失今天的潮流,学今而不混同今天的弊病。

05说明

以上讲的内容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字帖中的内容,一般书论汇总的书籍中没有。

如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仅有“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原文‘当为妙笔’)”,并没有“夫书道之妙……倘著巧思”的这部分。

另外,有人说这段内容是张旭的观点,不敢苟同。

梁武帝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与之几乎一模一样,仅是个别字的出入。

如“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观钟繇》是“元常谓古肥,子敬谓今瘦”(王子敬就是王献之)。

这里不排除是张旭对《观钟繇》的进一步解释,抑或是当时的版本与今天的有出入。

但不管怎么说,这段内容很值得书法爱好者关注,因为有很多关于书法的知识我们从未听说过。

不知不觉又啰嗦两千多字,纵是有耐心的人也看烦了,好了就讲到这里吧。

下一讲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最后一讲,内容主要围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有关《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的其他内容,请到二小书法主页中查看。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