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获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天堂》封面。
《在海边》封面。
《遗弃》封面。
《碎石之心》封面。
瑞典文学院7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获奖者时说,古尔纳因围绕“殖民历史”和“难民经历”的文学创作而获奖。
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古尔纳“不妥协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难民处在不同文化与大陆间鸿沟的命运”,他将此“富有同情心地渗透到”其作品当中。文学院还说,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他的作品中有一种被知识热情驱动的无休止探索。他从21岁开始写作,斯瓦希里语是他的母语,英语成为他的文学工具。
马尔姆表示,他已与古尔纳通电话。因新冠疫情,今年诺贝尔奖得主将延续去年的方式,在各自所在国家获颁相关奖项,而不是按传统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现隶属坦桑尼亚),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10多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这个名字,对许多中文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古尔纳出生于1948年,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长大,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1963年12月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阿比德·卡鲁米总统的政权导致了对阿拉伯裔公民的压迫和迫害,发生了屠杀。古尔纳作为受害的少数民族,在完成学业后被迫离开家庭,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当时他18岁。直到1984年,他才能回到桑给巴尔,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到了他的父亲。直到最近退休之前,古尔纳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古尔纳已经出版了10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的混乱贯穿了他的创作。21岁时,他在英语的流放中开始写作,尽管斯瓦希里语是他的第一语言,但英语成了他的文学工具。他曾说过,在桑给巴尔,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斯瓦希里语的文学作品,他最早的作品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文学作品。阿拉伯和波斯诗歌,特别是《天方夜谭》,是他早期和重要的源泉,《古兰经》也是。但从莎士比亚到V.S.奈保尔(V. S. Naipaul)的英语传统,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尽管如此,必须强调的是,他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颠覆殖民视角,突出土著人口的视角。
古尔纳有哪些代表作?
迄今为止,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已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和诸多短篇小说作品。难民在身份与文化上的撕裂是一直贯穿他小说的主题。以下是南都记者梳理的古尔纳部分代表作。
长篇小说《天堂》(Paradise)入围1994年英国虚构文学最高荣誉布克奖短名单及惠特布莱德奖。它既讲述了一个非洲少年的成长历程,一个悲哀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再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非洲贸易腐败的真相。
为了偿还债务,父亲将12岁的Yusuf卖到了沦为殖民地之前的东非大都市。通过Yusuf的双眼,格尔纳描述了战争中的各个团体,失败的贸易旅行团,以及种种青春期必经的试炼。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英雄传奇故事,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上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
《在海边》(By the Sea)曾入围2001年度布克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11月的一个傍晚,萨勒·奥玛尔从赞给巴尔来到伦敦的盖特维克机场。他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装着他最珍贵的财产,一个盛有熏香的桃花心木盒子。他曾经拥有一家家具店,有一幢房子,是一名丈夫和父亲。可如今他被天堂驱逐,寻求避难所,沉默是他唯一的庇护。
与此同时,一个与奥玛尔的过去有着紧密联系的人,拉提夫·马穆德,正安静地生活在伦敦的公寓里。当两人在一个英国海边小城相遇,一段故事由此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爱与背叛、诱惑与占有,关于一个人绝望地在时代的大动乱中寻找安稳之所的故事。
《遗弃》(Desertion)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巅峰期的作品,曾入围2006年度英联邦作家奖。跨越种族的禁忌之爱与文化动荡是这部书的主题,而其造成的后果,从不列颠帝国的全盛期到非洲独立,在跨越几个大陆的三代人那里引发了剧烈的回响。
1899年的肯尼亚,英国作家、旅行家、东方学家马丁·皮尔斯在沙漠中遇险,被穆斯林青年哈桑纳利发现并救起。获救后的皮尔斯登门拜谢,遇到了哈桑纳利的妹妹雷哈娜,不顾殖民与宗教限制,与之坠入爱河。雷哈娜被逐出家门,与皮尔斯流落他乡。多年以后另一位穆斯林青年阿明与皮尔斯和雷哈娜的孙女雅米拉相恋,但因父母的坚决反对而被迫分手,从此生活在“遗弃”对方而引发的懊悔与恐惧中。
《碎石之心》(Gravel Heart)是一部关于流放、移民和背叛的小说。萨利姆知道父亲不喜欢他。他和父母和他喜爱的叔叔住在一所充满了秘密的房子里。他是一个书呆子气的小孩,时常被噩梦困扰。这是20世纪70年代,赞给巴尔岛正在经历变革。这里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又经历了血腥的本地革命。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对一切缄口不言,十几岁的少年萨利姆跟随叔叔来到伦敦上大学,却在这座人潮汹涌的城市里遭遇了冷酷与恶意。
《碎石之心》被认为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所取得的最耀目的成就,它以冷静的精确和深刻的理解,再现了移民经验,书写了一个关于隔离、身份、从属与背叛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综合:新华社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