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世界邮政日,一起走近邮票里的红色人生
今年68岁的李宪平是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宁车辆段的退休职工,受父亲影响,他从5岁开始接触集邮,后来逐渐将收藏兴趣扩展到党史等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红色收藏”。60多年来,他已收藏数10万枚邮票、超5万本红色书籍和5千多件红色藏品……
一方邮票,一抹红色,寄托着这名共产党员一生的信念与坚持。
“集邮就是他的生命”
立秋后,呼和浩特的气温迅速下降,每到这样季节转换的时候,都是李宪平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先得把集邮册逐页翻开并通风,再检查邮票是否有粘连、破损,把所有的册子过一遍,至少要一周的时间。”李宪平边说,边把镊子、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一字排开。
李宪平正在整理家中的邮册。新华社记者达日罕摄
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整理工作,就像是李宪平和老朋友的一次会面。他和邮票的缘分从5岁就开始了,还没上学,父亲就用邮票教他认字,指着邮票上的画面为他讲述历史。
“长征、抗日、开国大典、抗美援朝……这些历史我都是先从邮票上得知的。父亲边讲,我边看邮票,印象特别深刻。”多年后,李宪平自己有了孩子,也是这样对着邮票为孩子讲历史、说故事。
小小一方邮票,将历史记忆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在外人看来,李宪平是一个实打实的“邮痴”:他只买打折的菜,但买上百套邮票却毫不犹豫;为了存放大量藏品,他放着市中心的房子不住,租住在偏僻的郊区。
20世纪80年代,为了集齐一套民国时期的珍贵邮票,李宪平坐了半个月的火车从内蒙古去到新疆,边找邮票边生活,一待就是一个多月。这段时间,李宪平一边卖葡萄干,一边帮人修无线电,勉强维持生活。
“集邮就是他的生命,再苦他也乐在其中。”李宪平的夫人张爱萍说。
“邮票有价,历史无价”
走进李宪平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书架,满满当当地摆放着集邮册和各类书籍。除了书架,客厅里便只有一台旧电视、一套旧的沙发和茶几,再没有其他家具。
因为这套房子是刚刚租下的,卧室里还堆放着几个打包袋,一些常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用布帘一挡,就充当衣柜了。
“集邮使人眼界开阔、认知提升,这是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的。穷日子不可怕,我就怕这儿穷。”李宪平指着自己的脑袋说。
李宪平查看家中的邮册。新华社记者达日罕摄
1980年,我国发行了历史上第一张生肖邮票,即后来人们熟知的“猴票”。激动的李宪平从凌晨3点开始排队,为了能多买一些送给朋友们,他反复排了14趟。可是当他将自己珍视的“猴票”送给朋友们时,大家都不理解:“一张纸有什么好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票的收藏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像“猴票”这样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邮票被炒到数万元的高价,当年拒绝李宪平的朋友都大呼后悔。
李宪平却云淡风轻地说:“作为市场交易的商品,邮票是有价的,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记录历史,历史是无价的。”
“历史需要人保存”
李宪平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也影响了李宪平。后来,当他的收藏兴趣逐渐从邮票拓展到党史等领域,他开始自学档案管理,并研读相关法律法规,走上了一条较为系统的收藏之路。
李宪平说:“历史需要人保存,我们的收藏是为了能给后人展示这个时代更全面的风貌。”
李宪平的夫人张爱萍帮助李宪平整理邮票。新华社记者达日罕摄
在中学任教期间,李宪平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举办历史主题邮展,帮助他们拓宽眼界的同时,也让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入学生心里。
他最常同学生讲起的,便是长征的故事。李宪平说:“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我只要想起长征路上的红军,就能再一次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2021年,依托李宪平个人收藏的3000多件长征主题邮品,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举办“邮品述长征,时代见精神”主题邮品展,至今已吸引超6000人次观看。(记者冯歆然、达日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