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不息的黄河传奇
黄河清(中国画) 傅抱石
延安风景(版画) 古元
黄河魂(中国画)周韶华
黄河龙门口(中国画)方济众
黄河母亲(雕塑) 何鄂
一个世纪以来,几代文艺工作者以黄河为主题,创作出无数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唤醒中华民族英勇抗争斗志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描绘“万里黄河第一坝”、歌颂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中国画《黄河清》,营造出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的深沉情感的油画《黄河初醒》《爷爷的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勇气的绘画《在激流中前进》《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刻画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断前进、昭示中华民族巨大精神力量的雕塑作品《聂耳》等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强大气场,饱含着民族的血脉,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旋律。“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10月8日举办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研讨会上,来自文学艺术界的各位专家代表,就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赓续历史文脉、绽放黄河光彩,坚持守正创新、践行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讴歌伟大时代四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我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但是非常向往黄河,在陕西和山西等地领略过黄河的雄浑,那种气势、那种气派、那种景象,到现在都历历在目。”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他认为,黄河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中国美术馆组织如此丰富的黄河题材美术作品展览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号召艺术家以黄河为题来创作,画一批不同于以往、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许多黄河题材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以来,是黄河文化的视觉再现,这次展览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传统资源的推陈出新。
薛永年回顾了几幅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杜键的油画《在激流中前进》,汹涌澎湃的河水占据大幅画面,而中间只呈现一叶小舟般的渡船,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画家首次绘制此画是1962年,当时薛永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读本科,因而印象深刻。他形容此画“以简练概括的中国化的油画语言,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和在惊涛骇浪中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薛永年与杨力舟、王迎春是同一届同学,见证了2.21×2.93米的大型中国画作品《黄河在咆哮》的诞生。在这幅画中,画家以鸟瞰式的视角,表现船夫与黄河浪涛搏斗的壮观情景,借鉴传统画手法,大面积留白,凸显黄河之水奔流激荡的气势,反衬出黄河船夫激流勇进、战胜艰难险阻的果敢。薛永年说,推动黄河文化题材的美术创作的发展,总结成绩,找出不足,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一个很需要关注的课题,当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组织一批新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在表现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上,需要美术家继续努力。
“黄河形象古已有之,例如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吞山河的佳句,但黄河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象征形象却是现代的事,众所周知与光未然和冼星海合作的《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及其历代传唱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黄河形象从此同长城、长江、大海等艺术形象一道,被投寄了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现代性内涵。”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指出。他用感愤型景观、回瞥型景观、惊羡型景观、日常型景观来概括画家不同的创作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感愤型黄河体验,要数詹建俊和叶南合作的三联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观众可以由此体味出作曲家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的激越内心形象,而位于他形象的两侧,左侧为受压迫的、背井离乡的百姓形象,右侧为英勇作战的军民形象。这组画面形象感人地诠释了艺术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艺术属于人民,其力量的源泉在人民,因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另一方面,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终究为了人民。回瞥型景观中,画家没有满足于描绘现在的或眼前的黄河形象,而是着力返回到遥远的往昔,搜寻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的源头或根基,试图为走向未来的中华民族重新发掘源头活水,如吴作人的油画《甘孜雪山》、朱乃正的油画《青海长云》等。惊羡型景观是指黄河形象寄托着画家们有关中国的未来的令人欣羡的理想景观,如傅抱石的国画《黄河清》透过黄河水的泛绿和两岸绿色,以及山头挺立的两根电线杆和细密的电线网,表现出画家有关“黄河清”的理想展望。日常型景观让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日常生活中的黄河景观,如钟涵的油画《黄河初醒》妙就妙在聚焦于清晨黄河边两艘船只的船工准备起航之际,画面的右下方是两艘船只和船工,左上方则是向明亮的远方奔涌而去的浩浩黄河水,我们可以同船工们的视线重叠起来,一起展望今天即将开始的黄河航程。黄河,终究是黄河两岸劳动者自己生活、劳作和繁衍的场所,这或许恰恰正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一种本义吧。
此次研讨会除美术界专家以外,还邀请了文学界、音乐界、新闻界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
“我是一个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如果说哪一条河流被写得最多,就是黄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说。前几年,吉狄马加创作了长篇诗歌《大河——献给黄河》,诗人写道:“可以肯定,这条河流以它的坚韧,朴实和善良/给一个东方辉煌而又苦难深重的民族/传授了最独特的智慧以及作为人的尊严和道义/它是精神的,因为它岁岁年年/都会浮现在我们的梦境里,时时刻刻/都会潜入在我们的意识中,分分秒秒/都与我们的呼吸、心跳和生命在一起。”吉狄马加说,我们看到黄河流域所发生的一切,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史,或者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在104位艺术家创作的131幅精品力作中,我欣喜地看到其中有7件摄影艺术作品,这在国内权威美术馆和展览机构的重大展览活动中是比较少见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说。他介绍到,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中,作者石少华、高帆本身就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更是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开创者,他们的影像于素朴中渗透出深深的家国情怀;于德水和朱宪民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纪实摄影的破冰者,他们深入百姓内心,在黄河两岸的泥泞中艰难行走,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不懈探索,才有了当今新时代摄影艺术的多元融合。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凝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黄河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黄河精神浸润在文艺工作者的笔端心上,在新的征程上,黄河精神将继续灌溉广大艺术家的心灵,给予他们绘写时代精神的灵感与力量。
(作者:于园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