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学小札·活力篇|年轻人回归乡村,怎样找到未来?
用竹叶演奏的哈利波特主题曲,你听过吗?一年前,一群名校毕业的“95后”来到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成立了“逃离城市音乐工作室”。他们看到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希望,也带着对未知的迷茫,就像他们第一首作品《逃离城市》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年轻人为什么来乡村?这样能被人看得起吗?这样能坚持下去吗?这里有未来吗?
一年后,这群年轻人说,“我们在这里过得挺好”。将乡村特有的声音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他们在竹林里拍摄的哈利波特主题曲收获年轻网友的关注。承接乡村音乐Party、给村镇写主题曲……他们更远大的梦想,是要打造一个品牌乡村音乐节。
一如大地泥土所具有的生机勃勃,乡村之美源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面对“空心化”难题,乡村如何彰显有别于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人气回归,重新找到活力的载体?
美丽大脚
“好的乡村美学,是有机生长出来的,就像‘美丽的大脚’,踏实、健康、茁壮。”乡伴集团副总裁郑德福坦言,乡村的美学价值背后是持续的生命力,以及承载这种力量背后的社会观念、产业发展与伦理价值。
郑德福关注到这样的现象:一些都市设计师将乡村建筑改造停留在建筑形式本身,初建非常漂亮,可一年后再去探看已“面容憔悴”,内里更是“疲惫不堪”。房子使用低效,甚至无人问津,不但没有给村子带来收益和价值,甚至成了维护的包袱。“离开运营维护的收益、缺乏可持续投入的驱动力,单靠情怀或者输血,村集体和村民很难维系这份‘精心设计的美’。”郑德福认为,如果没有持续人流、缺乏匹配业态,即使投入大额资金改造成漂亮建筑,也会沦为难以维护的“盆景”,而乡村真正需要的是“风景”。“要让村民感知到,美学价值叠加在合适的业态上,能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他们会更愿意去主动维系这份美。”
在宝山罗泾镇塘湾村,萱草花、向日葵争相绽放。将“种农田”变成“种风景”,它与周边村落联动发展——塘湾村有母婴康养“一朵花”,海星村有水产养殖“一对蟹”,花红村有千亩良田“一袋米”,新陆村有蔬菜种植“一篮菜”,洋桥村有农庄休闲“一蒸糕”。5个村落打破边界,各有特色、互相补位,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郑德福认为,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每个村独特的生态、生活、生产关联逻辑。“用牛犁田的传统农耕方式已然逐渐淡去了,但新的生产关系也在崛起,比如精品农业、乡村文旅、乡野创业等,正成为新时代乡村的三生逻辑。”
人才回流
过去几十年来的城乡差异化发展,让大量人才涌向城市,回流却很少。“在古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城乡互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人的回流,带动了资金、知识、包括审美标准的回乡。虽然古时的城乡也是两种形态,但美学却并没有因城乡被割裂。”郑德福分析道,如今的乡村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单向流出的状态,失去了良性的社会基础与互动支持,便只能艰难地靠一些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比如历史文物或山水风景来维系它的美。“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乡村,似乎就很难让人看到美的痕迹。”
那么,如何吸引人才与各类要素回流乡村?或者说,一个什么样的乡村能够吸引他们回来?郑德福提出了一个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设想。
从远期来讲,要为体验乡村生活的孩童植入乡愁种子。郑德福坦言:“我们这一代人向往乡村,是因为有过儿时乡村生活经验,在外工作时也会想念家乡,因而能够在附近的乡村找到共情。因此,带孩子去了解农耕、了解山野、了解四季变化,早早种下那颗种子十分重要。”
从中期来讲,要为在乡村工作的年轻人引入社交氛围。他们希望在乡村也拥有体面的生活与可持续的社交,和不同的人交流碰撞。丰富的社交环境显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在乡村建一些咖啡馆或书店,就像过去的村落需要一个戏台一样,年轻人可以在那里找到交流的精神空间。”
从近期来讲,要为在乡村奉献的中老年人给予充足支持。他们大多是有阅历、有资源、有情怀的乡贤,是当下乡村发展最需要的中坚力量,也直面最多困难。“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承接平台与制度政策对接,并能够利用村镇县三级政府的组织支持和关怀,多多鼓励激发。不要让他们觉得在乡村做事太难,四处碰壁,最终心灰意冷。”
政策松绑
从城市搬到乡村,亲手改造农房是什么体验?在松江区泖港镇,有一间“美厨玩家”。女主人郭悦与丈夫卢森一起,2个人、400天,将一处旧房亲手打造成自己向往的模样。与稻田鲜花相伴的屋子既是郭悦的居所,也是工作室。这里常常举办以“美厨”为主题的文化公益活动,更引入了田园艺术展,包括油画、诗歌、土布、剪纸等。这些艺术项目实践来自民间,出于郭悦与卢森对乡村美学的一片赤忱热爱。
今年,郭悦担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外聘教师,教授新生《在地体验——乡村艺术实践》。现在,她正为村里废弃的旧校舍做项目设计。“希望能把村里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我们的专业所长,把旧校舍改造成为沿袭教育功能的乡村文化艺术新空间,建成后会对公众开放。”
像郭悦这样怀着田园梦想从城市来到乡村的人,不在少数。这之中,也有人看到了不少困难与瓶颈。“比如,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第三产业,但用水用电还是农业标准,能否让乡村的创客享受优惠?又比如,民宿的消防证因住宅条件限制始终难以获取,是否有解决方案?再比如,农村的产业建设用地能否保障,为开展文旅项目提供便利?”金山博物馆馆长余思彦认为,“我们期待的是乡村美学、乡村文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改革攻坚阶段,需要政策松绑。”相信有了发展空间的土地,定能开出绚烂的花。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杨洁
图片 | 孙中钦 陈梦泽 徐程 李铭珅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