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当文学遇到地理学,唐代的“空间想象”何以如此成型?|新批评

2021-10-15

《天书奇谭4K纪念版》定档11月5日 | “艺术在浮梁2021”携手浮梁乡创节带来秋季版 | ......

新批评

近期,诗人王敖新著《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对不同文类文本的讨论,揭示了中唐时期地理学与文学之间多样且流动的关系。纽约州立大学阿尔伯尼分校东亚学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何瞻认为,在本书中,作者为传统中国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关键的透镜,透过它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地理学与制图学之间确凿不移的联系。

我认为任何一位严肃的汉学家都会对下列问题有所关注:第一,地理信息(特别是地名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在传统文学文本中无处不在;第二,具有高度描述性的文学语言见于许多前现代地理学著作中。然而,在一些用中文写作的当代学者已经着手研究传统时期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之时,只有少数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专家对这一现被称为“文学地理(literary-geography)”的研究领域展开认真考察。这种忽视现象是令人惊讶的,因为那些通常为中国学者所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大多数是出自那些由于频繁迁官、经常在各省间流转的文人之手。这些文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大部分呈现为跨空间(space)、往返于具体场所(places)之间的移动(movement)。因此,他们在行程中遇到的场景与场所,几乎总是对他们如何书写自身关切,尤其是对他们如何理解(或想象)周遭的物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王敖的新作《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正如书名所示,论述了中唐时期(他界定为约790年代至820年代)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包括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个话题,此前并无学者用任何一种语言撰写过相关著作。

两个一般性前提构成了“空间想象”(Spatial Imaginaries)的基础。首先,安史之乱(755-763)后的帝国重建阶段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激发人们在“新语境”中采取“空间视角”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其次,伴随这种新知识和新世界观而来的,是一种被作者称为“空间想象”的现象,用以形容一些唐代文人对于“人居与未辟之地”(引文皆出自中译本)的多层面描述方式。王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捋清在他所谓的“前现代中国的剧变时期”,地理知识的生产、真实或想象的空间呈现、文学实践与想象这三者之间存在的“交汇与重叠情况”和“类同与互动的关系”。

本书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作为引入部分,介绍了中唐以前有关地理学和文学的背景信息,它们增强了唐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地图及其制作、图经(map-guides)中的地理意识。此外,本章还对李吉甫的行政地理巨著《元和郡县图志》进行了细致分析。

第二章《大图》,探究了文学和地图之间的关联,作者认为这造就了“中唐文学世界中的壮丽奇观”。通过仔细阅读经选取的中唐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联系。在王敖看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披露了常见于地图中的地理细节,这往往彰显了当时文人“空间想象的宏阔壮美”。以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游黄溪记》为例,王敖指出,这是柳宗元从制图学的视角出发,与中央王朝展开的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对话。

柳宗元像

在第三章中,作者考察了主要来自图经的地方知识是如何激发唐代文人描写当地场所和胜地的新方式的。王敖将这一过程称为“跨学科互文”(cross-field intertextualizing),即作家们利用图经或地理知识的其他来源,将从中获取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产生新的“空间想象”。本章选取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和元稹等人的几篇文学作品作为案例研究,目的是揭示出地方文学写作所“扎根”的“地理学地基”。

第四章《南荒》,主要通过分析元结、柳宗元等人所撰的山水游记名篇,探讨“帝国南荒那些未被开发的景观”,这些人大多是政治流放者。王敖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如柳宗元颇负盛名的永州游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即安史之乱后中国大规模的移民南迁,这一南迁大潮正有助于重塑中唐作家对帝国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我不确定柳宗元和其他政治流放者在南方穷乡僻壤之地营造的“空间想象”是否如王敖所言,为某种真实的或想象的“家园”或“故园外的家园(home away from home)”。至少在柳宗元的案例中,他曾不止一次地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生活在被蛮夷(barbarians)占据、瘴气弥漫的土地上的“囚犯(prisoner)”。不过,王敖有一点说得对,元结、柳宗元等人对蛮荒但充满魅力的湖南山水的欣赏,有时确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官愉悦”。但这种赞赏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政治流放所带来的羞耻感和尴尬感的生存策略。

明代 佚名 柳宗元山行图

第五章,同时也是最后一章,讨论了中唐文学创作和当时地理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从中唐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所著的文学瑰宝中可见一斑。这里存在一个前提即,他们诗歌的传播是基于他们唱和诗篇中的动态地理维度,尤其是那些创作于九世纪初的诗篇。元稹是一位制图学专家,而白居易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因此,他们对于文学(以诗歌为主)和地理学的认识与交互模式是迥乎不同的。然而,他们的唱和诗、回忆、经历、梦境,甚至是想象中的旅途,似乎都奇迹般地联结在一起,使二人进入到虚幻的“重聚”中。王敖据此总结,这种类同性正是中唐时期文学与地理学之间密切相关的绝佳体现。

这是一本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值得每一个有志于从事前现代中国研究的学生去研读。王敖的英语翻译不仅忠于中文原文,且富有美感。他的文学分析细致严谨、精深广博,他的论点兼具创新性和启发性。在这本《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中,作者为传统中国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关键的透镜,透过它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学、地理学与制图学之间确凿不移的联系,这也正是作者为该领域所作的一大贡献。

(本文译者:李诗瑶)

稿件编辑、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出版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